全國首個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沈陽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正式開館
5月20日上午,全國首個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沈陽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金永才,沈陽市文旅局副局長王愛玲、沈北新區區委書記吳軍等各級領導,遼寧傳媒學院理事長姜立、黨委書記付亮、校長宋吉鑫等全體校領導,以及近百位非遺傳承人、我校師生代表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金永才講話
金永才在講話中表示,沈陽遼傳非遺博物館打造了一流的數字化文化產品,真正做到保護好、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豐富遼寧博物館種類做出了積極貢獻。非遺博物館促進了遼寧廣大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交流 ,希望遼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非遺博物館建設工作,成為推動遼寧新時代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沈陽非遺數字博物館館長王東輝致辭
我校副校長、沈陽非遺數字博物館館長王東輝在致辭中感謝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對非遺博物館的支持,感謝非遺傳承人的信任和捐贈。她詳細介紹了我校發揮專業優勢系統開展非遺搶救性、保護性工作,表示將全力打造八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非遺數字博物館,助力遼寧文旅產業發展,使其成為遼寧文旅品牌新地標。
沈陽市文旅局副局長王愛玲講話
王愛玲副局長在講話中盛贊非遺博物館是一座凝聚了智慧與汗水的文化殿堂,對于加速文旅融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造沈陽市“百館”工程具有重要作用。
夏瑋副區長在講話中表示,我校作是一所有擔當、有作為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校,非遺數字博物館必將成為加速推進沈北的文體旅融合發展,科技賦能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播的典范。
傳承人代表關維穎感謝遼傳對非遺的關注和保護,被遼傳展現出的社會責任感深深打動,作為傳承人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開幕式現場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代表共同為“全國首個公益性非遺數字博物館——沈陽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剪彩,見證博物館正式開館。
剪彩儀式現場
開幕儀式后,現場領導嘉賓及社會各界人士進入展區,參觀非遺傳承人精湛技藝和意蘊生動的非遺展品,體驗數字互動技術,感受博大精深的非遺文化,對我校發揮專業優勢傳承傳統文化表示贊賞和欽佩。
意蘊生動的非遺展品吸引廣大市民圍觀
全國首個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沈陽遼傳非遺博物館?,位于沈北新區沈北路30號,遼寧傳媒學院南校區。該館是我校投入巨資傾力打造的公益性博物館,全館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是沈陽市“百館”工程之一。全館由“奉天承藝、古藝薪聲、盛京味道、匠心筑夢”四個主題展廳組成,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十余個門類。
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
我校先后組建80個非遺采訪團隊, 共收集940余件非遺文化藏品,采集了約300G、1萬5千分鐘的非遺數字影像資料。通過使用互聯網+、 VR、AR、AI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再現非遺傳承人精湛技藝和意蘊生動的非遺展品,讓觀者在數字科技的影像互動中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
葫蘆堆塑
葫蘆堆塑起源于清朝民間,是民間風俗中極具吉祥寓意的寶物,用堆壘成塑的方式裝飾葫蘆表面,形式獨特,色彩艷麗,是一門世間少有的技術。
何曉霞遼繡技藝
遼繡不僅記錄了東北地區刺繡發展的歷史,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特色。傳承人何曉霞老師是我國著名刺繡藝術家,致力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的遼繡技藝。
關氏傳統鋦瓷技藝
沈陽關氏傳統鋦瓷技藝發端于遼南營口市蓋縣九寨鎮關屯村,關氏傳統銅瓷技藝從清康熙二十六年就已經產生,并且是原汁原味的滿族傳統鋦瓷技藝,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
滿族民間傳統服飾
傳統的男式旗人之袍和女式旗人之袍被稱為旗裝,是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夾、皮、棉四種。
蘇氏黃金鏨刻花絲鑲嵌技藝
蘇氏祖傳黃金鏨刻花絲鑲嵌技藝,源于西漢,皇家御用,于明清達到世界黃金工藝巔峰,當時盛京城名門望族婚嫁首飾打造蘇氏技藝才能稱為體面嫁妝。花絲鑲嵌,簡稱:花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
錫伯族射箭VR體驗
錫伯族是驍勇善戰,善于騎射的民族,錫伯族弓箭制作工藝和錫伯族射箭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李英杰民間剪紙技藝(喜利媽媽傳說剪紙長卷)
《喜利媽媽傳說》剪紙長卷是李英杰民間剪紙技藝的傳承人李先生捐贈給館內的藏品之一,長14.5米,卷中分別講述了喜利媽媽出生、喜利媽媽帶領族人抵御侵略、以及保護婦女和兒童的故事。畫面的主題都是取自錫伯族民間傳說喜利媽媽傳說,利用剪與刻相結合的手法,將喜利媽媽的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