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藝支教再行動–第18期支教活動

自2018年1月份第一次來到李祥堡小學至今,遼寧傳媒學院“環藝支教團”已進行了18期的支教活動,組織開展鄉村文化風箏節、首臺鄉村春晚、千人植樹等特色活動十余場,累計下鄉160余人次,更吸引了法庫縣社區教育推進會在支教點舉行,并承接市民政局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

 

 

遼寧傳媒學院“環藝支教團”已成為省內重要一支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藝術類特長培訓的支教隊伍。

 

荒廢已久的小學里,操場已經被種地,只有一間沒有桌子的教室。志愿者們住在一間倉庫里,沒有煤氣,窗戶結了厚厚的冰,半夜凍得蓋被子恨不得都蓋到眉毛上……

 

之前也想到了村里的條件問題。” 遼傳支教團負責人楊亞超說,但是沒想到,問題遠遠超乎想象。

 

但是,支教團的同學們并沒有放棄……

 

在楊亞超的帶領下,同學們自己動手打掃教室、宿舍,自己糊棚、燒灶做飯。第一期,23名當地小學生報了名。

 

遼傳志愿者們根據自己專業特長,精心為孩子們準備了播音口才、創意美術、舞蹈、泥塑和手工等課程。沒想到的是,孩子們開心極了,每天早早的到志愿者宿舍門口,非要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牽手去上課。

“孩子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好是相互的,你對他們好,他們反過來對你更好。”楊亞超說。

“離開之前,我們為村民組織了‘沈陽地區首臺鄉村春晚’,孩子們為這13天的學習做匯報演出,我們也利用藝術特長與當地的民風相結合,一共設計了30多個節目。”楊亞超說。看到村民們看節目時的一張張笑臉,和對孩子們的表演止不住的鼓掌,楊亞超知道,遼傳支教團已經被當地深深地認可和喜愛了。

 

十余天的支教結束了,告別會上,孩子們緊緊抱住了哥哥姐姐們,不住地流淚,說不出再見,村民們也舍不得讓支教團離開,大人小孩哭成了一團。帶著不舍與牽掛,帶著蛻變與成長,帶著孩子和村民殷切的期待,支教團們有了勇氣和力量。

 

那就是,做下去……

“環藝支教團”的支教活動做了一期又一期……

 

他們不僅給孩子帶去知識,更給整個村子帶來了溫暖和變化。

小可心和哥哥的父母沒有勞動能力,家里都沒有洗漱用品,衣服也很少換洗過。志愿者們不僅教會兄妹倆學習洗漱、洗衣服,還為他們辦理戶口和低保,現在兩名孩子都已經有了愛心人士對接助貧。

村里得到幫助的孩子還有很多,支教團為李祥堡村帶去了更多社會的關注,改善了孩子們的生活,更對他們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遼傳志愿者們還帶村里的孩子們來沈陽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錫伯族博物館、遼寧傳媒學院,開闊他們的眼界;為村子舉辦文化風箏節、秧歌篝火晚會、千人植樹等特色活動十余場。利用寒假時間帶領團隊進行調研項目,走訪了解了100多戶村民,下一步準備針對村里的孤寡老人進行幫扶。如今,第二個鄉村支教點也在積極籌劃當中。

 

如今,遼傳支教點已經名氣響當當,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支教團隊,不僅是李祥堡村,鄰村的孩子們都爭相來這里學習。

“在當地,只要看到遼傳的校服,即使不認識是誰,村民們都會熱情地打招呼。每次我們去支教,家長都爭搶著給我們做飯、包餃子,為我們送水送菜,改善伙食。真的很暖心,讓我們對村子越來越有感情,也有了堅持的動力。”楊亞超說。

 

到第14期時,已有當地政府撥款修建操場,加上一些企業捐助的善款,學校的內外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原本的一間教室變為兩層小樓,破爛的木板窗已換為玻璃材質,還專門留出一間教室陳列每期孩子們的作品。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帶給孩子們知識與文明,面對這些成果,支教志愿者們覺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次次的支教活動,遼傳志愿者們在付出的同時不斷收獲著。“我希望能有一批接一批像我們一樣的人,把支教活動傳承下去。”楊亞超說。對于他而言,支教已經成為了一項不愿放棄的事業。這也是遼寧傳媒學院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勇于擔當,以實際行動助力扶貧、服務鄉村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