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就業】|| 高質量就業·風采展示【第一輯】

立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北京大學扎實推進基層就業引導

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向西部基層輸送優秀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干事創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鼓勵高校學生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大學始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就業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續引導學生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秉持“讓就業成為教育、讓基層成為導向、讓服務成為力量”的理念,北京大學于2018年提出就業引導“紅綠藍”三色戰略,持續向西部基層等國家重點領域輸送優秀人才。2019年進一步提出深入基層“薪火計劃”,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3500名選調生奔赴祖國各地,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為了做好選調生工作的“后半篇文章”,真正實現對選調生“扶上馬、送一程、關懷一輩子”的承諾,北京大學于2019年10月首次舉辦選調生返校培訓“薪火班”,邀請在基層工作的選調生校友回到母校開展為期一周的培訓,在湖光塔影中再次感受北大文化滋養,重溫北大人的家國情懷,堅定干事創業的信心。“薪火班”每年舉辦一期,至今已舉辦三期。

“薪火班”在學員推薦上明確向多年工作在鄉鎮、街道等基層一線的干部傾斜;在組織形式上融合課堂講授、小班研討、實地參訪,根據學員實際需要“補鈣”“充能”;在課程設置上聚焦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主題,邀請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衛生、生態、科技等方向,向學員講授當前基層治理面臨主要矛盾的學術動態與政策背景。同時,學校以選調生為典型榜樣,通過邀請他們走上講臺、走進院系、開展“選調咨詢開放日”等活動與在校生溝通交流,用真誠和真實打動學生,感召學生,實現畢業生對在校生的就業“反哺”,形成基層就業引導良性循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北京大學將把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聚焦供給側,一方面通過主動作為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實現高質量就業,不斷增強學生的方向感、安全感與獲得感;另一方面立足服務國家戰略,持續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基層等黨和人民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改變世界面貌拓展幸福空間——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一、中建集團簡介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建集團),正式組建于1982年,是我國專業化發展最久、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之一。

中建集團主要以上市企業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中國建筑,股票代碼601668.SH)為平臺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擁有上市公司8家。

2021年,公司新簽合同額3.53萬億元人民幣, 營業收入1.89萬億元,第17次獲得中央企業負責人經 營業績考核A級,位列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第9位,中國企業500強第3位,穩居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1位,繼續保持行業全球最高 信用評級,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行業 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中國建筑的經營業績遍布國內及海外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布局涵蓋投資開發(地產開發、建造融資、持有運營)、工程建設(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建設)、勘察設計、新業務(綠色建造、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等板塊。在我國,中國建筑投資建設了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樓、3/4重點機場、3/4衛星發射基地、1/3城市綜合管廊、1/2核電站,每25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中國建筑建造的房子。

二、人才發展戰略

中建集團以人才“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統領全局,始終遵循“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關注個體”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保證職業規劃、教育培訓和績效考核的全員覆蓋,強化人才吸引、發展力度,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集團高度重視畢業生培養工作,目前已實現培養計劃全覆蓋。

集團總部招聘的畢業生需擁有三年基層工作經歷,已形成了“基層-總部-基層”的輪崗交流機制。各子公司形成了以“海之子”“新星火”“領軍人才工程”“爭先之星”“青苗計劃”“新砼人”為代表的校園招聘品牌。

中建集團將為廣大畢業生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完善的企業福利(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健康體檢、節日福利)、種類多樣的津貼(工作餐補貼、交通津貼和通訊津貼等),各子公司都有自己的相關福利政策。

三、校招要求

2023屆大學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遵紀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學習成績優良,專業基礎扎實。

四、校招專業

土木工程、暖通工程、電氣自動化、交通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漢語言文學、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審計學、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法學、智能材料與結構、智慧建筑與建造、可持續能源、碳儲科學與工程、碳經濟、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