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 “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系列報道(二)遼寧組活動紀實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2023年寒假期間,新聞學院學生黨員及積極分子組成的遼傳“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5組專項調研團分赴遼寧、四川、山西、吉林、 內蒙古、廣西、貴州、河南、黑龍江等11省份及自治區開展一系列的調研、參觀、研學等活動,親身觸摸紅色記憶,感悟紅色文化,在廣闊的本土紅色課堂中增進學識。

本期推送紅色研學團專項調研組遼寧組調研紀實

“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系列活動

(遼寧組紀實二)

 

建昌縣革命烈士陵園

調研員:馬熙媛

1

歷史背景

凌河源,燕山峰,渤海濱,津京側。山城建昌就處在這個人杰電員的渤海灣內陸、遼寧西端丘陵地區。

日軍犯境,以鄭桂林,鄧文風、鄧文山等為代表的建昌兒女,自發維織四支萬余人的抗日隊伍,登高舉義,共赴國難,因此處是東北溝通華北的戰略要地。東北軍與抗日及勇軍在境內多處設防,激烈戰斗。紗幅山戰役,陰擊日寇三晝夜,重創敵軍:棒長山戰役,以有戰眾,以弱勝強;喇啤洞戰斗,英勇無提,可歌可泣。1953年建昌縣委、縣政府為了永遠的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在建昌的革命先烈,在縣城西部的轎頂山上修建了烈士陵園。1998年,遷至風景優美的縣城東南國家級森林公園–白狼山 目前整個烈士陵園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陵西管理規范、設施完備、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已成為集瞻仰紀念、愛國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

2005年被葫蘆島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團市委、市教有局、市文化局五家單位評為“葫蘆島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晉升為市級革命熱主紀念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遼寧省委評為“遼寧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4年五月被中共葫蘆島市委員會、蔭蘆島市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2016年11月被葫蘆島市國防教育辦公室評為“國防教育示范基絕”成為一個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中心,集悼念、紅色旅游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基地。

2

心得體會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實地尋訪本地紅色紀念館、紀念碑以及烈士陵園等,重溫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紅色記憶,深入了解各地地方革命事業的發展歷程,緬懷革命先烈,體會黨的歷史之厚重感,學習先輩們可貴的革命精神。堅定大家追求理想信念,報效祖國的決心,加深對自身責任的認識,激勵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探索,不斷追求,要為社會主義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決心。

 

遼寧朝陽趙尚志紀念館

調研員:龐煜

1

歷史背景

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紀念館于2008年10月25日趙尚志百年誕辰之際,在遼寧省朝陽市落成并開館。趙尚志同志是從朝陽這片熱土上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優秀代表、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是深受人民愛戴和敬仰的抗日民族英雄。曾率部馳騁于黑嫩平原,轉戰于松花江兩岸,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在東北抗聯史上有“南楊(靖宇)北趙(尚志)”之譽。1942年,在戰斗中受傷被俘,年僅34歲的趙尚志慷慨就義。

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后人,1984年寶泉嶺農場管理局決定在寶泉嶺農場場區的北山坡上興建趙尚志將軍紀念館、紀念碑。1984年由寶泉嶺管局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捐款,修建成了趙尚志烈士紀念碑,一九八五年,經省委省政府批準,撥款修建了趙尚志將軍紀念館,于一九八八年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趙尚志將軍的英雄事跡。

2

心得體會

在中共革命史上,曾涌現出無數令人崇敬的英烈,他們如同璀璨的群星,光耀中華。在這璀璨的群星里,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趙尚志,就是璀璨奪目的一顆。今天借此研習團調研活動,來到家鄉趙尚志紀念館,打卡英雄的光輝歲月。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革命英雄趙尚志的雕塑,手拿望遠鏡,目視前方,有著無畏敵人、英勇戰斗的堅定信念,頓時尊敬和敬佩的情感油然而生。

趙尚志同志的奮斗歷程浩氣激蕩。透過這段歷史,我清晰地看到,在那個中華民族備受欺凌的年代,趙尚志同志不畏強敵、壯懷激烈、救國于危亡的崇高愛國精神。并且正是這種愛國精神點亮了東北抗日聯軍頑強抗日的勝利曙光。一排排展臺廳真實的為我們反映了那個寒冷的冬天,抗聯戰士阻擊敵人的場景。緩緩走出紀念館,館內的情景依然在腦中一一的閃過,還有一種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沉重心情悶在心中。

走出了博物館,帶走的,除了那些照片,最珍貴的是經過先烈血洗的熠熠閃光的精神,是那些逼真的蠟像,粗糙的皮膚,破舊的衣服,認真的目光,還有那必勝的信心。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同他們相比幸福的多得多,而這些幸福是他們老一輩革命用鮮血換來的。這樣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同時,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要根植我們的大腦,憂患可以興國,樹立憂患意識,努力為自己的國家做出一些貢獻。我們青年一代要堅信前途永遠是光明的,愿山河無恙,愿祖國長安。

 

營口市西炮臺遺址

調研員:齊芳婷

1

歷史背景

營口市西炮臺位于營口市渤海大街西段,遼河入海口左岸,距市中心3公里,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興辦北洋水師在東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為東北地區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196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炮臺系用沙土、白灰、黃土灌漿夯筑而成,整個建筑包括炮臺、護臺壕溝、護臺城墻、城門、影壁墻、蓄水池、水洞、吊橋、軍械庫和營房等。炮臺共三座,一大二小,均方形,大炮臺居中,臺高6米,分三層,臺頂四周加筑矮墻,相互對稱。墻下周圍有八處暗炮眼,臺東是一條長達62米,寬9一12米的登臺坡道,與東面正門相對。南北距大炮臺35米,各有小炮臺一座,臺東各設有一條長24米,寬4米的坡道;由此上下小炮臺。炮臺周圍是泥土夯筑的圍墻,平面凸字形,全長1,000余米,存高5米。圍墻兩側附加沙土、白灰護坡。圍墻外8一12米是一周護臺壕。在東側圍墻辟一大二小城門,大門居中。三城門外30米處,各有一影壁墻,皆夯土筑成,正門所對影壁尤為高大厚重。這座炮臺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清軍海防練軍營管帶喬干臣曾親率清軍利用此炮臺阻擊日本侵略者,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1991年在對炮臺進行清理工作中,發現了鐵炮、炮彈,洋槍子彈、鐵、石筑墻夯具,青磚、柱礎、滴水、瓦當、瓷罐、瓷碗、瓷盤、瓷匙、鑾鈴等文物近百件和原來的房址遺跡。

雖經過戰火的洗禮和百多年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現遺址內建有陳列館和兵營,復原炮臺一座。

1963年西炮臺遺址被列為遼寧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

心得體會

今日走進紀念館,從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上我看到了破碎的山河和革命烈士堅定的眼神,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成千上萬的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年輕的生命,用鮮血書寫了歷史。無數先烈前仆后繼、功勛卓絕,他們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一座西炮臺,半部近代史。”它飽經甲午戰火的洗禮,歷盡百年歲月的滄桑,凝聚著華夏子孫非凡的才智,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

 

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

調研員:譚子菲

1

歷史背景

抗美援朝發生的背景是美國悍然對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內戰進行武裝干涉,同時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侵入臺灣海峽,轟炸我東北邊境,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國國土,把朝鮮內戰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其稱霸全球和在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的企圖昭然若揭。

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主席高瞻遠矚、毅然決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歷史使命。

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2

心得體會

我在參觀了抗美援朝紀念館之后,心中感慨萬分,感嘆中華民族的堅韌勇猛,感慨中華民族的英雄們的不屈精神。

進入線上抗美援朝紀念館,伴隨著音樂《我的祖國》,我瞬間被帶入其中,像是身臨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一樣。我懷揣著激動的心情看到了抗美援朝紀念塔,紀念塔四周是英雄們在戰場時沖鋒的雕塑。進入序廳,我看到了毛主席和彭德懷將軍的雕塑,他們堅定的神態,向我們詮釋著,中華民族敢于奮斗的精神。進入戰爭廳,我看到了我們中國軍隊的軍容軍貌,那所有惡勢力都不能擊敗的英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伴隨著激昂慷慨,鏗鏘有力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先后參觀了抗美援朝戰爭廳、抗美援朝運動廳、中朝友誼廳、中國人民志愿軍英烈廳、紀念廳和全景畫館。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大量歷經滄桑的革命文物,全面、客觀、真實地再現了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中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清川江畔圍殲戰等戰斗場景令人振奮。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英勇犧牲的英雄形象令人景仰,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構筑起不朽的豐碑。

這些人物事跡和戰斗精神,已經凝聚成一個時代的一種精神符號,啟發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奮斗。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不僅要感恩先烈們無私的付出,更應珍惜現有的和平生活,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愛國主義”銘刻在骨子里,將“愛國主義”行動踐行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奮斗。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我愛我的祖國,以后的道路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能為我的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調研員:佟依凝

1

歷史背景

抗美援朝紀念館以抗美援朝戰爭史為基本陳列,主要陳列內容分布在陳列館、空軍專館、全景畫館和露天兵器陳列場。陳列館以新穎的藝術形式和現代陳列手段,通過詳實的歷史資料,豐富的文物,全面地反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愿軍于195 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正義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采取武裝干涉政策。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后,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并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以后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復雜局面。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和聲明,揭露和譴責美軍迫害戰俘的罪行。全國人民也積極掀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全部釋放戰俘。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朝鮮停戰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后的恢復和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2

心得體會

參觀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讓我的靈魂進行了一次洗禮,喚醒我對英雄的崇拜。

館內的展廳集中反映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的英雄事跡,歌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特別是反映清江群三所里、龍源里、松骨峰等阻擊戰的展區,給我溜下了深刻印象,利用復原陳列、電動沙盤、電動圖表,影視設備等現代陳列設施,藝術地再現了壯烈的戰爭場面,如身臨其境般地再現了當年的歷史,深切的感受到我志愿軍的英雄氣概。

70年前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抵御侵略、反對強權的偉大壯舉。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特殊時期,在朝鮮鄰邦處于生死存亡、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肋的危急關頭,黨中央和毛主席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略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奉命開赴朝鮮,同朝鮮軍隊和人民并肩作戰,發揚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歷經千難萬險,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志愿軍指戰員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進而形成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正是因為有他們這些英雄們的忘我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近代反帝史上一座輝煌的紀念碑。它是在中國人民雖然站起但尚不壯大的情況下進行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偉大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他們建立的偉大功勛,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是永遠不能忘記的。

毛岸英,毛澤東的長子,被彭德懷稱為“志愿軍中第一人“。1949年10月15日結婚,一年后的這一天,他向妻子鞠了一躬,毅然決然秘密入朝,11月25日,美空軍轟炸機飛監志愿軍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幾十個凝固汽油彈,在作戰室緊張工作的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28歲。

長津湖之戰,氣溫降到零下30度!衣物單薄,野外露營,和裝備精良的美軍浴血苦戰九兵團有三個連隊,成建制地全員凍死在陣地上。他們的番號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和27軍80師242團2營5連,他們是以戰斗隊形在自己的陣地上堅特到了最后一刻,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冰雕連“。

重溫這段歷史,使我又一次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來之下易,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繼承和發場革命先烈們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知難而進、奮勇向前的優良品質,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遼沈戰役紀念館

調研員:王欣垌

1

歷史背景

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

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蔣介石急調北寧縣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于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錦州之圍,但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陣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九兵團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由沈陽馳援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余人。

17日,駐守長春的曾澤生率第六十軍26000人起義,其余在東北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投降。蔣介石此時仍想奪回錦州,打通關內外的聯絡,令第九兵團繼續向錦州前進。

東北野戰軍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

戰役結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

2

心得體會

我的家鄉是錦州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軍事、科技、商貿重鎮和優秀的旅游城市。錦州地處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國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曾發生了一場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著名戰役–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解放東北的最后一戰,這一戰共殲敵47萬余人,為解放華北和全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在這一戰役中無數先烈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偉大的解放事業,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解放,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那種視死如歸,前仆后繼的精神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記得紀念館里有這樣一段資料記載,我們的一個戰士在一次戰斗中,俘虜了60多個敵軍,為這次戰斗的勝利立了一大功,還有一個戰士獨自一人繳獲敵人輕重機槍各兩挺,使我軍在整個的戰斗中大顯神威,諸如此類的事跡顯然太多太多,我想我們能奪得整個戰役的勝利,不正是因為有無數這樣光榮偉大而又勇敢的戰士嗎?他們實在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指揮官們也同樣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戰場上他們即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從始至終他們體現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將風度,就像我們的炮兵司令員朱瑞將軍,他完全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前沿指揮作戰,當他看到自己的炮兵彈無虛發而敵人的炮樓應聲而倒時,激動萬分,竟然不顧危險,跑到指揮所外親自觀察,結果踩中地雷光榮犧牲了,難道他這種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看到館里那一幅幅畫面,展櫥里那一件件戰利品以及戰士們所穿過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們泣然淚下的一封封遺書,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煙迷漫的遼沈戰場。在紀念館中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了遼沈戰役的全過程,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的歷史。同時也展現了當時東北群眾是如何搞好生產,支援前線,可以說遼沈戰役之所以勝利是與我們的烈士和群眾分不開的。在感受東北解放時期的艱苦歲月,追憶先烈的英雄事跡時,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走進遼沈戰役紀念館的全景畫,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那種不怕犧牲,勇于戰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時空,又走進了半個世紀前那場壯烈的戰爭……

我們都是跨世紀的新人,在這個科技比較發達的社會,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的步伐,嚴格要求并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一定要緬懷先烈遺志,努力學習,不斷的進步,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之人一個名副其實的建設者,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愧對死難的烈士,才能以實際行動告慰他們的英靈。

 

雷鋒紀念館

調研員:王一喬

1

歷史背景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雖說雷鋒的一生沒有參加過重大戰役,但是他在當兵的時候,時刻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一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流傳出這樣的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可惜的是他后來因公殉職,去世時才年僅22歲,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傳承了下來。雷鋒精神是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忠于黨和人民、舍己為公、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螺絲釘精神”;苦干實干、不計報酬、爭做貢獻的艱苦奮斗精神;歸根結底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雷鋒精神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2019年9月25日,雷鋒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為了紀念雷鋒,學習雷鋒精神,雷鋒紀念館便成了一個傳播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的主陣地,是宣傳雷鋒、研究雷鋒、紀念雷鋒的活動中心,是中國首批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時還設有中心廳、永遠的雷鋒基本陳列廳、雷鋒劇場等等,它主要反映雷鋒的生平事跡,讓雷鋒故事和雷鋒事跡栩栩如生。館內珍藏雷鋒在工廠里工作時的照片,雷鋒手記,贈送給工友的棉衣,工具箱以及增給義父的香繡荷包等1400多件雷鋒的珍貴的文物和照片。雷鋒紀念館內設有雷鋒塑像、國家領導人給雷鋒的題詞,并有珍貴圖片60余張、實物30余件。

2

心得體會

此次參觀展覽,通過紀念館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述和那些珍貴的歷史照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這是一個多么光彩的靈魂,這是一個多么無私的生命!

參觀完后,我有些思緒感慨:雷鋒的一生雖然沒有創造驚天動地的英雄偉績,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光熱都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和人民,以服務于人民的真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實際行動,以平凡的小事譜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樂章。“多幫助人民做點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這些質樸的字句,道出了雷鋒人生的真諦。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雷鋒做好事,為人民服務,決不是靠一時的熱血和激動,而是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是貫穿在雷鋒一生中最美的旋律,也是雷鋒精神的精髓所在,它反映的更是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崇高的共產主義品格,雷鋒有一句閃光的語言”在偉大的革命事業中做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把自己當作一顆螺絲釘,擰在哪里,就在那里閃光。這種甘當革命的螺絲釘精神,正是我們新一代共產主義接班人所要具備的人生觀念。

我深刻地體會到:雷鋒叔叔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一個雷鋒雖然犧牲了,但千千萬萬個雷鋒涌現了出來!

雷鋒紀念館

調研員:王宇琪

1

歷史背景

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占地面積99900平方米,園區有憑吊區、展覽區、碑苑區、雕塑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和綜合服務區6大功能分區。園區內表現雷鋒撫順市雷鋒紀念館不同事跡的主題雕塑與篆刻于22塊自然山石之上、薈萃全中國及港臺書法家親手撰寫的雷鋒詩文、歌頌雷鋒的詩詞組成的“雷鋒頌”碑苑及“雷鋒之路”上的22塊雷鋒日記碑、雷鋒紀念碑、雷鋒塑像、雷鋒墓、雷鋒事跡陳列館、休閑廣場、游戲噴泉、《永恒》組雕等11處景觀亮點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雷鋒文化”。

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由雷鋒紀念碑、雷鋒墓、雷鋒塑像和雷鋒事跡陳列館4組紀念性建筑物組成。雷鋒紀念碑豎立在紀念館的主軸線上,全部由花崗巖構筑,主體高13.4米,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向雷鋒同志學習”7個大字,碑體下部嵌刻—組以雷鋒模范事跡為主題內容的漢白玉浮雕。雷鋒墓由蒼松翠柏環繞,墓后有—座灰褐色花崗巖臥碑,正面刻有“雷鋒同志之慕”的金色大字,背面刻著介紹雷鋒生平事跡的碑文。墓前廣場上聳立著高5米的雷鋒全身塑像。雷鋒事跡陳列館是一幢框架結構的2層建筑,建筑面積4750平方米,館正門上方有時任總書記江澤民來館視察時題寫的“雷鋒紀念館”館名。

2

心得體會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我要做對這個社會有意義的事。其實雷鋒和我們一樣,他所做的事,也大都是一些小事;只是他多了一份堅守,把善行融進了自己的本能之中。雷鋒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學到;雷鋒同志是偉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學到。?學習雷鋒不要在乎所作事情的大小,而要在乎于堅持。人人都做一件小事,堅持做,那么未來也會因為這一件件的小事而成就大事。

雷鋒紀念館

調研員:魏紀元

1

歷史背景

1963年3月11日,中共撫順市委做出《關于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進一步在全市深入開展學習雷鋒活動的決定》,決定中包括為了水遠紀念雷鋒,宣傳和學習雷鋒,在市區望花公園修建雷鋒紀念碑、墓和雷鋒事跡陳列室等項內容,這項工作由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團市委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年11月21日,在市區望花公園修建雷鋒烈士紀念碑、亭和雷鋒事跡陳列室等內容的設計方案經論證、審定后,由市民政局上報撫順市人民委員會,正式向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提出報告。報告提出,為了永遠紀念雷鋒同志和深入宣傳學習雷鋒同志的先進事跡,決定在撫順市西部望花公園修建雷鋒紀念碑、墓和紀念館。

1964年8月15日,撫順市各界人民和青少年1000多人在望花公園舉行奠基典禮。

1965年8月15日,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落成開館,落成開館時即定名為“雷鋒紀念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原是一座占地960平方米的平頂建筑,展出了雷鋒生前和各種遺物以及反映雷鋒模范事跡的照片和圖畫200件。

2

心得體會

雷鋒這位自強不息、全心全意為人名服務的好戰士形象已深深地映在了我們的腦海中。為了學習和感受一種學習雷鋒精神的氛圍,我來到了雷鋒紀念館。 隨著講解員的引導,我在陳列館邊參觀邊學習雷鋒事跡:雷鋒叔叔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培養下,成為了一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他工作做事都勤勤懇懇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與社會,不幸的是年僅22歲時的雷鋒因公殉職。 參觀完雷鋒紀念館后,讓人有些思緒感慨:雷鋒的一生雖然沒有創造驚天動地的英雄偉績,但他都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和人民,以服務于人民的真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譜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樂章。

“多幫助人民做點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我活著, 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這些質樸的字句,道出了雷鋒人生的真諦。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好事,為人民服務,決不是靠一時的熱血和激動,而是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貫穿在雷鋒一生中最美的旋律,也是雷鋒精神的精髓所在,它反映的更是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共產主義 義品格,雷鋒有一句閃光的語言——“在偉大的革命事業中做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把自己當作一顆 就在那里閃光。這種甘當革命的螺絲釘精神,正是我們新一代共產主義接班人所要具備的人生觀念。

賽馬三濃新村(東北革命歷史記憶)

調研員:吳益欣

1

歷史背景

賽馬三濃新村位于遼寧省鳳城市賽馬鎮,是反映東北抗聯、東北解放歷史,重點講述賽馬英雄故事的紅色教育基地。賽馬三濃新村是丹東市國防教育示范基地、鳳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鳳城市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承載著庚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弘揚紅色精神的時代重任和使命。

東北抗聯記憶館反映東北抗聯歷史,重點講述楊靖宇、宋鐵巖及東北抗聯一軍一師在賽馬的抗日故事。在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東北革命歷史記憶展館內,千余張照片、史料和英雄塑像,展現了抗聯英烈的革命氣節和對信仰的執著堅守。東北抗聯一軍一師在賽馬打擊日寇、楊靖宇”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的鐵血風骨、抗聯將領宋鐵巖長眠在賽馬蒲石河大山中的”青山埋忠骨”、趙一曼留給兒子絕筆書信的”紙短情長”…...

2021年9月,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將東北抗聯精神基本內涵表述為”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黨中央對研究宣傳闡釋東北抗聯精神的高度重視。今年8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三濃新村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依托當地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陣地,根據需求創新紅色教育方式,結合場景提升紅色教育效果,遞交了一份紅色教育”新答卷”。他們精心設計了參觀”東北革命歷史記憶展館”、重走東北抗聯路、觀看紅色主題演藝、上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黨課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

2

心得體會

何為“三濃”?鄉濃,情濃,景濃。三濃新村完美詮釋了賽馬鎮的光輝歷史,也讓我們知道了在抗戰時期,我們的同胞是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卻要在中國的土地上對外國人“俯首稱臣”,這不免讓我們感到無比憤懣。

乍一看三濃新村,建筑形式仿造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又有些許現代風,如果不進入內部觀看,你真的不敢相信,這是一個紅色革命旅游景點。接著是歷史文化長廊,它讓我們知道賽馬曾經發生的一切,有沖鋒陷陣有勇有謀的勇士,也有首次擊退敵軍的欣喜等等。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保護楊靖宇頭顱的王淑茹,她也是賽馬人。

走完歷史文化長廊,我便去了抗聯基地–“小孤子礦洞”。在那里,我看到了眼神空洞的中國人;看到了礦洞坍塌,中國人痛苦無助的神情;看到手拿帶血皮鞭,面目猙獰的日本人;看到了日本人用木棒將中國人打死,身邊人敢怒不敢言的神情;看到了礦工們瘦骨嶙峋,遍體鱗傷的身體;甚至還有與我們年齡相仿的男孩,用流血的小手,推著千百斤的礦車……我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卻又不得不承認他是真的。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讓我們感到無比憤懣,無比惡心,更可恨的是他們居然還否認歷史、篡改歷史。八十四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仍沒能等來他們一句道歉。雖然我知道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可是只要一想到日本人犯下的惡行,我憤怒的血液就在血管里猛烈的奔流。

其中,楊靖宇的故事令我大為震撼。他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與日軍苦苦周旋兩個月,前提是無糧無衣。聽到這兒,我也很疑惑:他是怎么度過那兩個月?我沒想到的是,殘忍的日本人竟剖開他的腹部,查看詳情,這才發現,他的肚子里竟然全是樹根和野草!敵人心生膽寒,我們何不心生震撼!現在的我們豐衣足食,卻不努力上進,為國家做貢獻。

古時繁華我未生,舊時磨難我未經,現世安榮我已許深情,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愿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寄山河。賽馬雖小,但他有光榮的歷史,是曾經的抗日根據地,我們都以生在賽馬、長在賽馬為榮。

先烈們,請放心!你們雖為保護祖國而犧牲,但你們的紅色精袖一定會隨著奔流的紅色血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鞍山市烈士山公園,烈士紀念館

調研員:張鑫竹

1

歷史背景

鞍山烈士山公園是處于遼寧省鞍山市城區的中心地帶,鞍山市的南北中軸線上、勝利路的最南段,烈士山公園因園內的烈士山得名,是全市人民瞻仰和紀念革命先烈的惟一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共分為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等4個分區。烈士紀念碑是烈士山的主體,始建于1950年11月。鞍山烈士紀念館位于鞍山市中心的烈士山公園內,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是紀念性史館。 解放前,烈士山名為“神社山”,是日本人“靖國神社”所在地,解放后,為紀念先烈,教育后人,市政府將“神社山”改名為烈士山,并修建了鞍山烈士紀念館。1952年,位于烈士山正門西側的烈士紀念陳列室對外開放,這是烈士紀念館的前身。鞍山烈士紀念館從1952年開館至今,從只有兩個陳列室幾十張圖片的小型陳列室,經歷了幾次擴建、改建成現今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九個固定式陳列廳和七個臨時性展覽廳,近千件文物和圖片的大型現代化展覽館,經過了風風雨雨幾十年,教育了幾代人,鞭策了幾代人,鼓舞了幾代人。

2

心得體會

盡管烈士們的遺像日漸模糊, 烈士的簡介寥寥數語,但他們的 英雄事跡已成為這座城市和這座 城市人民的永恒記我和永值記憶 因為,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 了這座城市,給予了這座城市人 民和乎的生活。我們不能也不該 忘記他們,他們艱苦奮斗、不怕 犧牲的偉大精神,永遠是我們寶 貴的精神財富。在這種精神的鼓 舞下,鞍山人民必將會創造出更 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要將英雄記在心中,延續他們的精神,不辜負他們!

 

下五家子慘案遺址陵園

調研員:張雨欣

1

歷史背景

下五家子慘案遺址陵園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下五家子村,為紀念1935年11月16日在下五家子慘案中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的378名死難同胞而修建。

抗日戰爭期間,遼西各地淪陷后,南票區缸窯嶺鎮(當時屬朝陽縣)地區抗日活動活躍,抗日義勇軍多次打退日寇圍剿,還三次擊落日寇的偵察飛機,日寇惱羞成怒,決定展開報復行動。1935年11月16日黎明前,盤踞在缸窯嶺的日軍守備隊,在隊長綽號疙瘩胡和副隊長井上正光的率領下,突然包圍了下五家子村。敵人挨家挨戶叫醒熟睡的村民,把村民趕到西河套“開會”,讓村民指認誰是抗日義勇軍,無果,隨即進行了慘烈的大屠殺,人們成排地倒下,頃刻間西河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屠殺持續近3個小時,全村64戶,燒毀民房400多間,被殺害人口378口,全村只有11口人因外出串親或在敵人槍口屠刀下掙脫幸免。全體村民寧死不屈,無一人變節。

下五家子慘案是日本侵略者在遼西制造的規模最大、集體殺戮人數最多的慘案,是日本軍國主義欠下中國人民的一筆血債,也是南票區人民英勇抗擊日寇侵略的歷史見證。

2

心得體會

一進下五家子村,遠遠就能看見陵園正門用大理石鑲嵌的“下五家子慘案遺址陵園”幾個大字。陵園中心建有下五家子殉難同胞紀念碑,碑身為正方形石柱,碑身正面鑲著“下五家子殉難同胞紀念碑”金色大字,碑身高11.16米,寓示慘案發生的時間——11月16日,背面碑文簡要記載了慘案發生的始末和修建遺址的過程與意義。紀念碑的側面是警世鐘,鑄有“勿忘國恥,警鐘長鳴”八個字。紀念碑的后方是合葬墓,里面埋葬著慘案中殉難同胞的遺骨。合葬墓的左面是血淚灘浮雕墻,是日本侵略者殺害我同胞的主要遺址。在合葬墓的右面是生死井,后面是山河作證壁畫墻。

參觀下五家子慘案遺址陵園加深了我對侵略者的憎恨和對遇難同胞的同情,被同胞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敢于同日本侵略者抗戰的村民們,就沒有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了整整幾代人,我們勿忘國恥,弘揚抗日義勇軍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頑強同敵人戰斗的愛國主義精神,警示后人要牢記慘痛的歷史教訓,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增強自強拼博精神,為建設美好家鄉貢獻應有力量。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學習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然我們在這種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奮斗!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中共盤錦市第一個黨支部

?沙嶺戰役烈士陵園

調研員:周玥辰

1

歷史背景

中國盤錦第一個黨支部: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北滿向國民黨軍隊發起反攻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為加速東北全境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按照中央指示,在北滿組成土改工作團,南下開展土改建政工作。工作團從哈爾濱出發,在吉林省東豐縣完成土改建政后,向遼南進發。1948年1月,到達遼南五地委所在地瓦房店后,組建盤山分團和中共盤山縣工委,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盤錦的第一個基層組織。基地通過綜合運用雕塑、繪畫、展板、照片及聲光電等多媒體表現形式,全面展示了從1923年第一個踏上盤錦大地的共產黨人到1948年盤錦市第一個黨支部建立的26年間,中國共產黨在盤錦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以及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到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7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盤錦成長壯大和引導全市人民發展建設的的輝煌業績。

沙嶺戰役烈士陵園:沙嶺戰役烈士陵園位于盤錦市盤山縣沙嶺鎮,是為了紀念1946年2月16日至19日發生在這里悲壯慘烈的沙嶺戰役戰斗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將士而建。沙嶺戰役烈士陵園初建于1949年3月,20世紀60年代遷至沙嶺鎮西,1986年8月遷建于現址,即鎮北原戰場黃沙崗。

2

心得體會

學校開展了寒假紅色研學活動,本著弘揚紅色文化的目的,我們去盤山縣參觀了中共盤錦市第一個黨支部,許是年后沒多久,場館內部并未開放,我們就只在場館外圍做了簡單的參觀——雖是外圍,但是也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盤錦組件基地的歷程和艱辛,入黨誓詞,升起的五星紅旗,門口的雕塑、廊柱底座……從小到大、從新生到蓬勃發展;以初心變恒心,視使命為生命,堅強的黨性、過硬的本領、務實的作風,無一不在為以后的入黨過程中描繪著一副絢麗的畫卷。

因在參觀中共盤錦市第一個黨支部的過程中有一些變數,所以在沿途中又去了沙嶺鎮當地的沙嶺戰役烈士陵園作了詳細的參觀。據了解,陵園承擔著每年烈士紀念日盤山縣公祭活動,是遼寧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省公務員職業道德實踐基地、盤錦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盤山縣反腐倡廉紅色教育基地。

陵園中的合葬墓安葬著14箱無名烈士骨灰,英烈墻上刻錄有445名革命烈士,均為沙嶺戰役中犧牲的。沙嶺在陵園之外還有三處烈士墓,其中六間村的烈士墓安葬兩位烈士,一位是東北民主聯軍排長丁文選,一位是土改工作隊長林楓,陳家村和尖臺子村烈士墓安葬的沙嶺戰役烈士,均為當年分散救護的傷員或轉運的烈士遺體。

走進烈士陵園,瞻仰烈士英姿,向英雄致敬,為逝者默哀。雖然歷史風云變幻,但我們不會忘記那一個個英勇犧牲的熱血生命,那一群群不曾遠去的背影。他們澤被當代,啟明后人。無論是在風雨如晦、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是在氣壯山河,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即使是在今日,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英烈碧血的余溫。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得以生活在如今這個幸福和平的年代,有著美好的童年和良好的生活質量。

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銘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重溫偉大的運動精神,進一步的了解革命先輩們無私奉獻、勇往直前的精神,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根植于我們的心中,以青春之踐行使命之擔當!面對未來,我們應當繼承紅色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盡我們所能,讓紅色精神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