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 “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系列報道(一)遼寧組活動紀實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觀察實踐中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2023年寒假期間,新聞學院學生黨員及積極分子組成的遼傳“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5組專項調研團分赴遼寧、四川、山西、吉林、 內蒙古、廣西、貴州、河南、黑龍江等11省份及自治區開展一系列的調研、參觀、研學等活動,親身觸摸紅色記憶,感悟紅色文化,在廣闊的本土紅色課堂中增進學識。

本期推送紅色研學團專項調研組遼寧組調研紀實

“學習報國”紅色研學團系列報道

(遼寧組紀實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調研員:陳保言1

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2
心得體會
莊嚴的殘歷碑靜靜矗立,無聲的訴說中華民族的巨大苦難;刺耳的警報劃破天際,響亮的宣誓中華民族的錚錚誓言!懷著沉重的心情,我又走進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一件件舊物,一幅幅畫卷,一尊尊銅像與泥塑讓我仿佛置身于那令人心痛的1931。我恨,我痛恨“不抵抗政策”的軟弱,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萬同胞任由日寇蹂躪宰割;我又幸,慶幸絕大多數的國人仍舊清醒,奮起反抗,收復山河!歷史值得紀念,英雄應當緬懷,銘記歷史方能開創未來!

塔山狙擊戰紀念館
調研員:陳蕙杰
1
歷史背景

塔山是塔山堡的簡稱,通往錦州的要塞道路穿村而過,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而實際上的塔山并不像它的名字中所表述的那樣,它只是一座大約有100戶人家的小村莊,塔山沒有塔,更沒有山。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形成合圍。10月7日,奉命堅守塔山的東北野戰軍充分討論并研判戰爭局勢,精準判斷敵軍的主攻方向,制定出精兵堅守、民工預備、反復沖擊、梯隊作戰的戰術方針,意圖全力打垮和殲滅敵軍。因去往錦州的道路直接從塔山穿過,塔山因此成為唯一的防御制高點,也是我軍堵截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東北野戰軍在塔山選擇防御要點,搶修工事,建立了防御陣地,以此迎擊國民黨軍的增援力量。

2
心得體會
2023年1月30日我懷著對英雄的崇敬之心來到了塔山。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里,與第一次的漫不經心、掃眼一過不同,在本次參觀中,隨著講解員的一路講解,我仿佛身臨其境,其中令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展館內抬頭望去,有一幅巨大的玻璃鋼浮雕:解放軍戰士手段機槍,像一只猛虎沖向敵群,場面氣壯山河,令人仰慕。這一路我一直在想,是怎樣的一種精神能使這些英雄如此的堅韌不催?我想了很久,直到走回到了紀念館中央,看見刻著“塔山狙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才想出答案,是塔山精神!塔山很小,但是位置很關鍵。解放軍為了全局而誓死守護,哪怕只剩一位戰士,也不能把陣地丟掉!就是這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擋住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這是一種豪邁的大無畏精神,這就是塔山精神!我心中的塔山精神!

盤錦抗日戰爭紀念館
調研員:陳思宇
1
歷史背景

侵華日本關東軍護路守備隊盤山分隊舊址陳列館俗稱“小紅樓”,是盤錦抗日戰爭與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的見證。“小紅樓”館藏大量詳實的歷史資料,揭露了日寇對我地區抗日志士、愛國民眾血腥屠殺、殘酷鎮壓的兇殘罪行,展現了實現全面抗戰,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贏得民族解放的光輝歷程,頌揚了遼南抗日義勇軍抗擊日寇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2
心得體會
盤錦抗日戰爭紀念館(侵華日本關東軍護路守備隊舊址)俗稱“小紅樓”,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統治、鎮壓盤山地區抗日民眾罪行的見證,現館藏70余種珍貴文物。知史勿忘國恥,興邦仍需圖強。通過參觀,我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接受了紅色洗禮;進一步學習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更愛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共凌源市紅色黨建教育基地
調研員:鄧文菲
1
歷史背景

說起家鄉凌源的歷史文化,自上起始,悠悠五千年牛河梁紅山文化冉冉升起了中華文明新曙光,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全體凌河兒女的無上榮耀。凌源這座遼西小城,既有五千年牛河梁紅山文化史,亦有百年紅色文化文化史。在歷史文化底蘊如此深厚之地,小城修建了一座可以傳承革命情懷、培養紅色精神、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專注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博物館,也就是我所參觀研學的——中共凌源市紅色黨建教育基地、紅色收藏展覽館。

2
心得體會
步入“紅色展覽館”,只見這里質樸典雅,濃郁而又莊嚴的歷史氣息瞬間撲面而來,仿佛真的穿越了時空,重新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光輝年代。進入展館的人們仿佛大都自覺屏住了呼吸,一顆心虔誠而又敬畏,認真地觀賞這里的每一張展圖,猶如沐浴春風般享受著革命情懷的熏陶與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走進凌源市紅色收藏館的這次參觀,洗滌了心靈,升華了靈魂,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讓我們以思想武裝頭腦,以革命先輩們的愛國精神為動力,繼續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紅色文化,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遼沈戰役紀念館
調研員:竇竟祎
1
歷史背景

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12月,原址設在錦州大廣濟寺。遼沈戰役紀念館位于遼寧省錦州市凌河區成立于1959年1月是集歷史研究、文化傳播、藝術博覽、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其前身是遼寧省地志博物館籌備處、錦州辦事處、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設在錦州老城區古塔腳下的大廣濟寺古建筑內即錦州市博物館院內。1963年10月基本陳列完成并開放。2017年12月,紀念館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2021年7月,遼沈戰役紀念館第二黨支部被中共遼寧省委授予“遼寧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
心得體會
2023年2月2日有幸參加活動,再次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傾聽了關于整個遼沈戰役中我軍浴血奮戰、奪取勝利的全過程以及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的歷史。在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中,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圖畫,深刻展現了遼沈戰役的激烈場面及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一個個精心布置的模型、一組組重現歷史的視頻,真實地訴說著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崢嶸歲月,全體參觀人員切身感受到了戰爭時期的艱苦環境,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有“中國第一館”稱號的全景畫館中,轟隆隆的槍炮聲,爆炸聲,還有戰士們的吶喊聲,深深震撼著每一個在場人員,戰士們不怕犧牲、勇于戰斗的精神深刻感染這我們,在感受遼沈戰役時期的艱苦歲月、追憶先烈的英雄事跡同時,大家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

海城市英雄紀念館
調研員:胡馨月
1
歷史背景

海城烈士陵園始建于1946年,當時這里主要安葬近300名在著名的沙嶺子戰斗中犧牲的東北人民解放軍指戰員。1980年,增建了海城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988年,被市人民政府批準為“海城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12年,更名為海城市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中心。2013年,高起點、高標準重建市烈士陵園,現占地面積22621平方米。2014年,零散烈士墓陸續遷入海城市烈士陵園,共安葬烈士千余位。2015年,獲中共海城市委員會、海城市人民政府“2013-2014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海城市烈士紀念館是海城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鞍山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是鞍山市國防教育基地。
2
心得體會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又感動得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得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美好而安逸得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得參觀,讓我血液再次沸騰。烈士們已經離開了我們,解讀他們,只能通過一塊塊碑文,一座座墳墓。從他們附近走過,仿佛接受了人生得洗禮。此次學習升華了我們得精神世界,我們真切得感受到革命先烈們得英雄氣概,深切體驗到今天生活得來之不易。

營口市紅十字會紀念館
調研員:金孜玉
1
歷史背景

紀念館位于營口市遼河廣場西側,館樓為原“牛莊郵便局”舊址,也曾是中國紅十字運動早期活動的地方。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第一面中國紅十字旗幟在營口飄起,當年爆發的紅十字運動旨在救治傷兵和難民,是近代史冊中最美麗的一頁。1904年,日本和俄羅斯爆發戰爭,上海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營口紅十字會是其成立的第一個地方分會,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紅十字的光芒照亮神州大地,傳承救死扶傷的慈善精神。在中日甲午海戰時,營口便開始了紅十字救護運動,這座博物館便是為了紀念我國紅十字會運動的起源。
2
心得體會
我來到了營口市紅十字會紀念館后,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并聽著宣講,我看到了許多關于救死扶傷的圖片,看見了志愿者在前線的英勇事跡,同時也看見了許多雕像和模擬戰場的地方,在這個博物館中,有一扇大鐵門,便是當年抗戰時期,抗戰時期用來避難的,我們在這個博物館中還能夠見到這個鐵門這次參觀讓我感慨良多。我覺得紅十字會是如此“神圣潔白”的地方,在這個充滿著愛的集體中,讓我有足夠的信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作為“愛”的使者,我們都應該有一顆熱情的心為大家服務。在一個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伸出援手,救人于危難之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這次參觀紅十字紀念館后,我對這個紅十字會產生了興趣,并在網上尋找了一些關于他的資料。“紅十字”這是一支救死扶傷的隊伍。他們的畢生任務就是:備災救災,衛生救護,衛生關懷和人道救助,紅十字會宣傳與籌資,國際合作。他們的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平進步事業。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團結、互助、友愛是人人都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只有擁有這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結合起來,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營口市西炮臺遺址
調研員:李薈佳
1
歷史背景

營口西炮臺遺址坐落在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遼河入海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炮臺是一座近代海防軍事遺址,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生土材料建筑遺存,全部建筑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占地6萬平方米。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心得體會
參觀歷史遺址,穿越歷史的長河,感受人們的文化和智慧,明白今日的富足與文明均是有根可溯,有跡可循的。營口西炮臺記錄和承載著清末戰略防御思想的轉變、清朝鞏固海疆的舉措、洋務派學習西方近代軍事和引進仿造外國“堅船利炮”的實踐、中國傳統夯土技術的軍事應用以及近代中國“求強求變”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站在時代的今天,我們回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發展,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未來屬于我們,世界屬于我們,讓我們刻苦學習,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騰飛而努力奮斗。

營口市西炮臺遺址
調研員:劉明洋
1
歷史背景

西炮臺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興辦北洋水師在東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為東北地區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1900年8月12日,俄兵占領營口后,又將西炮臺在甲午戰爭后添置的巡船,盡數搗毀,庫存彈藥、服裝等也全損失。1948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營口時,搶占西炮臺之后,迅速插入海岸,斷絕敵人的海上逃路,并全殲逃向海灘之殘敵。2006年5月,被確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心得體會
本次參觀我受益匪淺,看到這淋漓滿目的紀念物,無疑在激勵我們每一個細胞,鼓促著我們時刻為新中國的事業奮斗。經過這次活動,我心里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份沉重,烈士們的英勇頑強和大無畏精神令我十分欽佩。另外我感覺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前幾代人用鮮血換來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還要感謝那些永眠在地下的烈士們。同時,我也為中國有了這些偉大的烈士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遼沈戰役紀念館
調研員:劉思盈
1
歷史背景

1945年11月,挺進東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了一輛報廢的日制坦克,它經過簡單修理后即被投入到戰斗中,沖鋒陷陣屢立奇功。尤其是在遼沈戰役攻克錦州之戰中,它長驅直入首先突入城中,為后續部隊掃清了障礙,獲得“功臣號”的。美譽,而它的復制品就陳列在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中。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底,現已發展為大型社會科學類戰史專題博物館。其分為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等部分,通過大量實物、圖片、影音資料以及全景畫館,全方位展示了遼沈戰役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及其重大歷史意義。

2
心得體會
在感受東北解放時期的艱苦歲月,追憶先烈的英雄事跡同時,我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因為歷史將指導我們更好的前行。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我深切地明白,愛國不是用說的,而是實實在在做的。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未來中華民族的領跑者,我們理應從自身做起,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許,有人會問“國是什么?國在哪里?”那么請記住國是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國是華夏大地每一處疆土,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愛國就要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滲透、去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

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
調研員:劉雯
1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大連曾受俄國、日本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野蠻侵略和極為殘酷的殖民統治,大連人民備受苦難,不斷開展反抗斗爭。1926年1月15日,在黨的領導下,大連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呈現嶄新局面。盡管數次遭到敵人破壞,大連人民仍舊沖破日本殖民當局的“無風地帶”,在血雨腥風中奮起,在艱難曲折中壯大,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篇章。

2
心得體會
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是一棟不大的紅磚樓,它就在安靜地坐落在市中心繁華的商業街旁。進入小樓,有五個展室。每個展室都不大,但卻詳細地介紹了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每一件里程碑式的事情。這并不是我第一次來這里參觀,但這次內部的設施陳列有了升級改造。墻上的展板進行了更換,也陳列了更多舊物的復刻品,雖然展覽很快就看完了,但滿墻的文字卻一直在我心頭回蕩,久難消散。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個展覽,再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連人民走過的艱難歷程和取得的偉大勝利,謳歌了革命先輩的歷史功勛。同時也鼓勵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徐志遠烈士陵墓
調研員:呂青秀
1
歷史背景

徐志遠,出生于山東省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945年日本投降后,徐志遠隨中共挺進東北的隊伍,到達莊河縣。同年9月

,莊河縣民主政府建立,他擔任小孤山區區長。1946年10月,國民黨軍向遼南進犯。中共莊河縣委決定調他到大鄭區擔任區長,組建大鄭區游擊隊,以形成莊河北部和南部兩片游擊區,開展游擊斗爭,打擊敵人。1946年11月6日夜間,徐志遠患病,住在李山咀屯中醫李天慶家里,一面就醫,一面指揮與敵斗爭。次日遭遇國民黨大批部隊進屯“圍剿”。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中,徐志遠命令同志們馬上向東南溝沖出去,他和李明義、呂秀生搶占東山,掩護同志們突圍。由于游擊隊人少火力弱,敵人很快清醒過來,集中火力向東山掃射,并開炮轟擊。大部分同志已沖出敵人的包圍,徐志遠卻不幸中彈,腿負重傷,失血過多而犧牲,享年23歲。

后世為了紀念徐志遠前輩,籌集捐款重新修建徐志遠烈士陵墓,于2014年立碑“徐志遠烈士永垂不朽”。

2
心得體會
2023年1月31日,我懷著敬畏和緬懷之心,參觀了位于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大鄭鎮的徐志遠烈士墓。徐老前輩的墓地在經歷了大規模重建之后,整體煥然一新,雄偉宏大。抬頭仰望刻在徐老前輩墓碑上的碑文,我好像真的能透過它看到徐老前輩的一生。為了保護戰友,僅僅是13歲的少年,他的青蔥歲月就匆匆結束了。歷史上有許許多多個“徐志遠烈士”,他們可能還是涉世未深的孩童,可能是手無寸鐵的婦女,也可能是飽經風霜的抗戰英雄,他們都是戰士!是建立中華民族的偉大戰士!他們所付出的艱辛是我們所不能體會的,我們應該學習革命先烈“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精神。現我想他們即使軀體冰冷,他們的愛國魂依然滾燙沸騰。他們依舊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為偉大的祖國擁有這樣的英雄而感到幸福自豪。今天即使我結束了參觀徐志遠烈士陵園的旅程,但是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它給予我的精神財富是無窮的! 再次向革命先輩致敬!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調研員:張宇諾
1
歷史背景

抗美援朝紀念館是中國建成開放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紀念館位于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市隔江相望。紀念館始建于1958年10月,1993年7月27日,新館落成并正式開館。2017年12月,該紀念館入選中國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2020年9月19日,擴建后的紀念館新館開館。
2
心得體會
作為抗美援朝英雄們的后代,身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自己身上所堅守的責任與使命,紅色研學旅行讓我收獲到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我感嘆英雄們的付出,也讓我更加理解到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這句話的真諦。同時,我也實地感受到了抗美援朝紀念館為什么能夠被授予如此之多的榮譽。抗美援朝紀念館也正以更加恢宏的氣勢、更加豐富的內容、更加多彩的形式,全面、客觀、真實地再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