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吟古調 異鄉誦春聲 ——遼寧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成功舉辦留學生清明節漢語詩歌朗誦活動
清清明承古意,詩韻貫中西。為助力留學生深入感知中華文化精髓,遼寧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近日舉辦清明系列·漢語詩歌朗誦活動。留學生們全情投入,以漢語聲調演繹杜甫的春雨柔情與舒婷的春雷激越,字句間傳遞出對東方語言美學的獨到領悟。
古韻今聲,字正腔圓
比賽分為初級組與高級組,選手們通過聲情并茂的演繹詮釋詩歌內涵。初級組以杜甫《春夜喜雨》為朗誦篇目,來自剛果(金)的馬拉以清晰發音吟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句讀間盡顯古詩韻律之美;蘇丹的葉文潔和巴基斯坦的宋月則通過細膩的唱誦詮釋“潤物細無聲”,將春雨的溫柔悄然傳遞。
高級組挑戰舒婷現代詩《春天》,坦桑尼亞留學生倫達以鏗鏘有力的漢語演繹“一旦驚雷起,烏云便倉皇而逃”,激昂之聲點燃全場;喀麥隆留學生何伯安則用剛中帶柔的朗誦,將“幾朵小小的杜鵑如吹不滅的火苗”化作對希望的深情告白。
詩畫相映,情動清明
活動現場,選手們結合背景視頻與配樂,營造出沉浸式詩境。“江上漁船夜火獨明”“戰栗的山谷仿佛一起嚎啕”等畫面隨朗誦徐徐展開,漢語聲調與詩意畫面交織,令觀眾仿佛穿越千年與詩人對話。
以詩載道,文化共情
經過激烈角逐,初級組與高級組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評委組高度評價留學生對漢語語音的掌握和情感表達,認為他們“不僅展現了語言的熟練度,更傳遞了詩歌背后的文化哲思”。
此次比賽以漢語為紐帶,讓留學生在抑揚頓挫中體悟清明文化的深邃與詩歌的美學意蘊。許多參賽者表示,通過朗誦深刻感受到漢語的韻律之美和中國文化中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詩聲瑯瑯,文化綿長,這場清明之約,正為文明互鑒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