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黨史,記初心–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習近平總書記說:“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泵恳幻髮W生都應該銘記黨史國史,常照黨史國史之“鏡”,在學習黨史國史中感悟初心、擔當使命、彌補差距、艱苦奮斗。今天的“憶黨史,記初心”系列推文,小管將帶大家一起了解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亦稱“國民革命”或“大革命”。

國民革命發展歷程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孫中山在共產黨幫助下,主持召開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后,創辦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隊。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制定開展群眾運動的計劃。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8月,組織國民革命軍。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國共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正式開始。一年中,相繼占領湘、鄂、贛、閩、浙、皖、蘇、豫等省,基本消滅直系軍閥吳佩孚軍和孫傳芳軍,重創奉系軍閥張作霖軍。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發動并組織廣大工農群眾積極支援和配合。1926年10月和次年2~3月,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第三次起義打敗軍閥部隊,占領上海。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實行“清黨”、“分共”,公開背叛孫中山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從而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

北伐戰爭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支勢力,他們直接掌握的軍隊有70萬人,而國民政府所轄的國民革命軍只有10萬人左右。9月,占領漢陽、漢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全殲吳佩孚部主力。江西戰場的北伐軍于11月初殲滅孫傳芳部主力,占領九江、南昌。福建方面,12月不戰而下福州。隨即,北伐軍制定奪取浙江、上海,會師南京的計劃,于1927年2月進占杭州,平定浙江全省。3月占領安慶、南京等地,開進上海。至此,北伐軍完全占領長江以南地區。在北伐軍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于1926年9月在綏遠五原誓師,揮軍南下。11月控制陜西、甘肅等省,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戰爭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功,是國共兩黨合作結出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