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黨史,記初心–一二九運動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銘記歷史,傳承紅色精神,才能開創社會主義新篇章。

管理學院推出“憶黨史,記初心”系列推文,今天小管要帶大家了解的是: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又稱為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背景

日本帝國主義于1931年侵占中國東北后,繼續向華北進犯。1933年爆發長城抗戰,熱河淪陷。1935年6 、7月間通過“秦土協定”控制察哈爾省。同年10月指使漢奸殷汝耕在冀東建立傀儡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國民黨政府準備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侵略者提出的“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對應這一局勢,中國共產黨于8月1日,在長征途中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號召全國軍民團結抗日救國。

一二九運動的歷史準備

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學校學生代表,在中共地下黨的策動下,召開聯席會議,秘密成立“北平大中學校抗日救國學生聯合會”。選舉北平市立女一中18歲女學生郭明秋(共產黨員)為執行主席,姚依林(共產黨員)為秘書長。實際領導人為中共北平市委書記林楓、臨委學聯黨團書記彭濤(輔仁大學學生)和黃敬(北京大學學生)。12月3日北平學聯召開會議,決定聯絡各大中學校,發起大規模請愿。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動員全國對敵抵抗,提出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吞并中國華北為核心的9項政治綱領,呼吁停止內戰,共赴國難,團結全國各界民眾,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斗爭。此時傳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于是學聯決定將請愿活動定于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歷史經過

12月9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爆發”。凌晨,軍警包圍了不少大中學校,并關閉了西直門,請愿的學生群情激憤,紛紛沖破封鎖。于上午10時30分,到達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所在地中南海新華門門前,向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請愿。憤怒的學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打倒漢奸賣國賊!”“立即停止內戰!”等口號。請愿群眾代表向國民政府提出6項要求:反對華北自治及其類似組織;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立即釋放被捕學生。

何應欽的代表和學生進行了對話,拒絕了學生打開西直門讓清華、燕京學生進城的要求。學生隨即開始大規模游行,隊伍經過各學校時,不斷有學生沖破封鎖加入隊伍,人數擴大到六七千人。隊伍至西單和東長安街時遭到軍警木棍、鞭子、水龍、大刀的攻擊,百余人受傷,30多人被捕。被阻擋在西直門外清華、燕京兩校學生,輾轉赴阜成門、西便門,但因所有城門關閉未能入城,便在凜冽朔風中堅持終日,含淚向圍觀市民控訴日軍在東北的暴行,指責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學生無畏的抗日救亡運動使得“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

一二九運動歷史意義

一二九運動造成的巨大回響,為國民政府帶來了壓力,某程度上促成了國民黨后來的聯共抗日政策。時至今天,人們也會舉行有關紀念活動,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一二九合唱;復旦大學的一二九歌會,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二九詩賽。

目前,在北平輔仁大學校園舊址(今北京師范大學北校區,定阜大街),留有一座輔大教授啟功落款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

一二九運動所帶來的精神鼓舞,是不可磨滅的。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被一二九精神所激勵,管理學子會銘記歷史,牢記豐碑,傳承革命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