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黨史,記初心–黨史上那些重大會議
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形成和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學習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的。過去、現在、未來是相通的。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正確認識現在;只有正確認識了現在,才能科學把握未來。今天的“憶黨史,記初心”系列推文,小管將帶大家一起了解黨史上那些重大會議。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國195名黨員,后轉到浙江嘉興的南湖。會議分析了國際形勢,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黨的二大的主要功績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明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方向,表明了共產黨已經接受了列寧關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論,并將這一理論與中國的革命實際初步結合起來,為黨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礎。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這次會議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同時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獨立性。我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礎。
黨的三大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的高漲。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今鄱陽街139號)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主要總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總方針,提出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瞿秋白開始擔任領導工作。
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要會議,它在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后,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定了黨在農村領導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的斗爭方針。這次會議對于挽救大革命失敗所造成的危局,實現黨的戰略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此次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陜北洛川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1937年8月中共召開此次會議。會議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后,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洛川會議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句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