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黨史,記初心–紅軍長征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為了解兩萬五千里長征歷經千難萬險,付出的巨大犧牲,及其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重要地位,今天小管要帶大家了解的是:紅軍長征。

基本概念

關于紅軍長征,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基本概念,即“紅軍主體的長征”。它是指到達陜北的4支部隊的長征,即紅一(中央紅軍)、二(最初稱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再加紅二十五軍的長征。紅軍主體長征開始的時間,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算起;結束以三大主力紅軍(紅二十五軍于1935年11月并入紅一方面軍)于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和今屬寧夏的將臺堡會師為標志。這個“3+1”的紅軍長征,歷時兩個寒暑,縱橫14個省(四川省分出重慶市,按現在地域說為15個省市),進行了600多次重要戰役戰斗,渡過了近百條江河,越過了約40座高山險峰,經過了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其歷時之久,規模之大,行程之遠,沿途自然環境之惡劣,敵我兵力較量之懸殊,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寧夏西吉縣將臺堡會師(1936年10月)

歷史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制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占山海關、熱河,并侵占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

當時,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最終,“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

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長征隊伍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后改稱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后編入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同陜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陜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后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湘江戰役

時 間: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地 點: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湘江兩岸

兵力對比:中央紅軍8.6萬余人VS蔣介石嫡系部隊及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

戰 況: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遭遇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但突破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蔣介石將紅軍殲滅于湘江、漓水以東地區的企圖。

四渡赤水

時 間:1935年初,為期三個多月

地 點:主要在貴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帶

兵力對比:中央紅軍3萬多VS國民黨軍40多萬

戰 況: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縱橫馳騁于40萬敵軍叢中,在運動中創造戰機。紅軍歷經大小40余次戰斗,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以弱勝強的奇跡,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

飛奪瀘定橋

時 間:1935年5月29日

戰 況: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火力,奪占鐵索橋。隨后,紅軍后續部隊攻占瀘定城,打開中央紅軍北上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舉粉碎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

烏蒙山回旋戰

時 間:1936年二三月間

戰 況:紅二、紅六軍團在云貴高原烏蒙山區進行一系列機動作戰。在一個多月時間里克服天氣惡劣、糧食缺乏的困難,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歷經大小數十戰,往來馳騁,轉戰上千里。這一戰與四渡赤水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紅二、紅六軍團最終以較小的代價擺脫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從絕境中求得生存。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于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長征的勝利,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