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實踐 | 遼寧傳媒學院深入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 ,讓遼傳青年在振興一線唱響建功之歌
為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根據團中央《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工作指引》要求,遼寧傳媒學院團委積極部署、統籌安排、精心組織,發揮共青團實踐育人功能,扎實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引領學校廣大青年在基層社區提高奉獻意識、加強實踐鍛煉、增長本領才干,以青春力量、青年擔當,唱響一曲青春建功、振興有我的青春之歌,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貢獻遼傳青年力量。
一、堅定信仰強根基
與濱河街道多福社區等12個基層社區開展共建活動
加強統籌協調
組建校團委牽頭,各二級學院團總支齊抓共管的工作組。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足跡,先后與牡丹社區、多福社區開展共建。各二級學院主動與省內10多個區縣的50多個社區結對。聯合沈北新區、沈河區、皇姑區等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12個,同時,構建“團支部+團屬志愿服務組織+社會組織”的工作模式,激發團員青年提能力扛使命的責任,促進團支部與校外社會組織的碰撞交流、優勢互補,切實打造更優質的社區服務項目。
在牡丹社區開展“七彩假期”活動
明確工作方案
制訂《遼寧傳媒學院大學生社區實踐工作指引》,通過校團委設計指導、二級學院團總支個性化方案、團支部主動對接,統籌用好志愿服務、“三下鄉”“返家鄉”等社會實踐載體,實現結對、報到常態化和長效化,切實提升參與面、覆蓋面。
“四點半課堂”項目學生展示剪紙作品
強化主題設計
圍繞理論宣講、反詐宣傳、美育浸潤、助老助殘、四點半課堂、文藝演出等多個主題,扎實開展專項集中實踐。以遼寧傳媒學院紅色研學實踐團的研學形式,與老黨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感受信仰力量。依托傳媒藝術類專業開展紅色文藝演出、社區主題文化墻繪、專題片拍攝制展等活動,立體生動講好黨的故事,讓居民和學生同學習、共進步。
“老年人舞蹈課堂”結課儀式
注重保障激勵
完善政策支持、指導教師隊伍、基地建設、時長記錄、社區實踐專項表彰等方面保障,做好激勵引領,確保大學生在社區實踐中增長才干,同時充分挖掘社區實踐學生典型,通過學校官微、團委官微等校院兩級新媒體平臺及時報道、表揚一批“優秀社區實踐大學生”,激發大學生社區實踐熱情。
?二、立足打造“專業+專家”實踐團隊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社區家門口的“口袋公園”
堅持專業加持,強化育人成效,在社區實踐中滿足多元化需求,提升實踐服務質量。
老年人智能手機課堂幫助社區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組建指導教師團隊
組織團干部、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專業帶頭人成為實踐團隊指導老師,形成“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團干部”的工作體系。組織專題培訓,指導學生設計實踐項目,全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公租房里的幸福年”社區春晚
提供專業特色服務
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各二級學院社區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力量,在社區實踐中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基層發展。依托二級學院專業特色,精準實施特色化實踐項目。如藝術學院在社區開展美育浸潤活動,通過書法、繪畫、攝影等課程授課的方式拉近社區大爺大媽與藝術的距離,贏得社區的廣泛認可。城市學院依托環境設計專業助力社區環境改造提升,助力社區家門口“口袋公園”建設;數媒學院開展老年人智能手機課堂,利用新媒體技術幫助社區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新聞學院圍繞新媒體采編等課程培訓,提高社區基層新媒體運營水平,為基層帶去更多生動宣傳手段。管理學院根據社區故事編排特色小品劇目展演促進鄰里和諧;影視學院開展的少兒美術、音樂、舞蹈“四點半課堂”,為社區小朋友帶來豐富多彩的七彩假期.
2023年,學校6個團總支深入青少年之家開展美育浸潤、文藝演出、主題宣講、助老敬老等社會實踐活動200余場。同時,利用假期各團隊針對社區情況與自身特點設計出“云端相伴”等線上服務為留守兒童、醫務人員子女設計課程,通過網絡開展社區實踐課程。針對老年人社區、青年人社區、公租房社區等不同類別社區群體實施“多對一”結對合作模式。采取不同學院、專業班級團支部結對合作,通過線上溝通配合、線下集體培訓,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滿足社區復合型需求。
三、努力實現“項目+競賽”轉化成果
一、實踐活動項目化
通過實踐活動項目化策劃和專業實踐激活學生動手能力,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大施所能、在調研中大展才華、在崗位上大顯身手,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幫助學生體驗職場。
二、服務評價數字化
通過信息化手段做好實踐項目評價和跟蹤采訪,通過社區反饋完善項目,迭代升級,切實滿足社區真實需求。
三、共建主體多元化
搭建跨界合作、供需對接平臺,與公益機構、企業、社會志愿服務團隊等多方合作,共同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活動,助力拓寬服務領域,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大學生雙創項目轉化。
四、實踐活動成果化
通過項目化運營、數字化跟蹤評價、多元化的共建等促進手段,設置各類專項推薦賽道,引導學生將社區實踐項目總結轉化為“挑戰杯”“互聯網+”“公益創投”競賽作品、社會調研報告、學術論文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