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評展示
優秀組織單位
優秀示范團隊
優秀指導教師
先進個人
優秀調研報告
優秀活動案例
未來,校團委將持續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青年學生面向實際、深入實踐、知行合一,以更扎實的學識,讓青春在實干中熠熠生輝。
我校入選的4支隊伍緊緊圍繞“三區四帶”重要布局,聚焦綠色科技創新、綠色科考研究、綠色生活方式等領域,充分發揮我校專業特長,將線下活動與線上傳播相結合,吸引、動員和組織師生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且為實踐團配備了優秀的指導教師,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積極建功綠色發展。
展望未來,我校團委將以此次活動為新的起點,積極引導并監督各實踐團隊秉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涵養“主動擔當,勇于吃苦”的精神風貌。并持續推進我校青年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中,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實踐的土壤里,投身于美麗中國的建設中。
]]>入選團隊
入選團隊名單
主辦單位
累計入選團隊
繪青春風采 畫文化自信
“返家鄉”社會實踐優秀名單
優秀組織
優秀個人
優秀調研報告
一、堅定信仰強根基
與濱河街道多福社區等12個基層社區開展共建活動
加強統籌協調
組建校團委牽頭,各二級學院團總支齊抓共管的工作組。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足跡,先后與牡丹社區、多福社區開展共建。各二級學院主動與省內10多個區縣的50多個社區結對。聯合沈北新區、沈河區、皇姑區等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12個,同時,構建“團支部+團屬志愿服務組織+社會組織”的工作模式,激發團員青年提能力扛使命的責任,促進團支部與校外社會組織的碰撞交流、優勢互補,切實打造更優質的社區服務項目。
在牡丹社區開展“七彩假期”活動
明確工作方案
制訂《遼寧傳媒學院大學生社區實踐工作指引》,通過校團委設計指導、二級學院團總支個性化方案、團支部主動對接,統籌用好志愿服務、“三下鄉”“返家鄉”等社會實踐載體,實現結對、報到常態化和長效化,切實提升參與面、覆蓋面。
“四點半課堂”項目學生展示剪紙作品
強化主題設計
圍繞理論宣講、反詐宣傳、美育浸潤、助老助殘、四點半課堂、文藝演出等多個主題,扎實開展專項集中實踐。以遼寧傳媒學院紅色研學實踐團的研學形式,與老黨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感受信仰力量。依托傳媒藝術類專業開展紅色文藝演出、社區主題文化墻繪、專題片拍攝制展等活動,立體生動講好黨的故事,讓居民和學生同學習、共進步。
“老年人舞蹈課堂”結課儀式
注重保障激勵
完善政策支持、指導教師隊伍、基地建設、時長記錄、社區實踐專項表彰等方面保障,做好激勵引領,確保大學生在社區實踐中增長才干,同時充分挖掘社區實踐學生典型,通過學校官微、團委官微等校院兩級新媒體平臺及時報道、表揚一批“優秀社區實踐大學生”,激發大學生社區實踐熱情。
?二、立足打造“專業+專家”實踐團隊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社區家門口的“口袋公園”
堅持專業加持,強化育人成效,在社區實踐中滿足多元化需求,提升實踐服務質量。
老年人智能手機課堂幫助社區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組建指導教師團隊
組織團干部、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專業帶頭人成為實踐團隊指導老師,形成“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團干部”的工作體系。組織專題培訓,指導學生設計實踐項目,全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公租房里的幸福年”社區春晚
提供專業特色服務
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各二級學院社區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力量,在社區實踐中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基層發展。依托二級學院專業特色,精準實施特色化實踐項目。如藝術學院在社區開展美育浸潤活動,通過書法、繪畫、攝影等課程授課的方式拉近社區大爺大媽與藝術的距離,贏得社區的廣泛認可。城市學院依托環境設計專業助力社區環境改造提升,助力社區家門口“口袋公園”建設;數媒學院開展老年人智能手機課堂,利用新媒體技術幫助社區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新聞學院圍繞新媒體采編等課程培訓,提高社區基層新媒體運營水平,為基層帶去更多生動宣傳手段。管理學院根據社區故事編排特色小品劇目展演促進鄰里和諧;影視學院開展的少兒美術、音樂、舞蹈“四點半課堂”,為社區小朋友帶來豐富多彩的七彩假期.
2023年,學校6個團總支深入青少年之家開展美育浸潤、文藝演出、主題宣講、助老敬老等社會實踐活動200余場。同時,利用假期各團隊針對社區情況與自身特點設計出“云端相伴”等線上服務為留守兒童、醫務人員子女設計課程,通過網絡開展社區實踐課程。針對老年人社區、青年人社區、公租房社區等不同類別社區群體實施“多對一”結對合作模式。采取不同學院、專業班級團支部結對合作,通過線上溝通配合、線下集體培訓,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滿足社區復合型需求。
三、努力實現“項目+競賽”轉化成果
一、實踐活動項目化
通過實踐活動項目化策劃和專業實踐激活學生動手能力,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大施所能、在調研中大展才華、在崗位上大顯身手,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幫助學生體驗職場。
二、服務評價數字化
通過信息化手段做好實踐項目評價和跟蹤采訪,通過社區反饋完善項目,迭代升級,切實滿足社區真實需求。
三、共建主體多元化
搭建跨界合作、供需對接平臺,與公益機構、企業、社會志愿服務團隊等多方合作,共同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活動,助力拓寬服務領域,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大學生雙創項目轉化。
四、實踐活動成果化
通過項目化運營、數字化跟蹤評價、多元化的共建等促進手段,設置各類專項推薦賽道,引導學生將社區實踐項目總結轉化為“挑戰杯”“互聯網+”“公益創投”競賽作品、社會調研報告、學術論文等成果。
]]>踐青春之志,赴家鄉之約。2024年寒假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正在招募!讓我們一起挺膺“青春之資”,以“青春星火”揚起為故土奮斗之帆。
活動詳情
活動目的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宗旨,引領青年學子返回家鄉參與實踐服務家鄉建設發展,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上,用實際行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貢獻青春力量。
工作原則
按照“團中央統一規劃、省級團委統籌指導、地市級和縣級團委自主實施、高校團委宣傳動員”及“因需設崗、按崗招人、雙向選擇、屬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則,充分發揮二級學院團總支的關鍵作,結合學院特色與鄉土資源深挖崗位、創造條件、做好保障,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有力有效賦能基層建設。
本次返家鄉社會實踐校團委統籌建立遼寧振興青年觀察團、黑龍江、吉林等13個地區專項團隊,學生根據返鄉地就近參加活動。
政策支持
1.設置校級、市級、省級三級評選表彰,表現優秀者推薦參評市級、省級評選。
2.按照《遼寧傳媒學院“第二課堂”學分成績化管理辦法 (試行)》加分。
實踐內容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通過返鄉實踐,將書本知識與群眾實踐進一步結合,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錘煉意志品格,磨煉社會化能力,貢獻青春智慧,服務家鄉建設。
政務實踐
深入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一線崗位,承擔具體工作。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企業實踐
通過大學生專業方向與企業崗位需求的雙向匹配,組織學生參與家鄉企業實際工作。鼓勵涉農專業學生到合作社、農村企業等參加實踐。
鄉村振興
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鄉鎮團委和村團組織的統籌下,參與開展鄉村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實踐活動。開展“我為鄉村代言”實踐活動,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助力美麗鄉村、文明鄉村、善治鄉村建設。
公益服務
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在農村、社區以及青年之家、四點半課堂等基層一線場所,開展扶貧濟困、扶弱助殘、敬老愛老、生態環保、課業輔導、服務群眾等工作,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社區服務
結合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相關工作安排,廣泛開展社區實踐。動員學生主動向村、社區和青年之家報到,在鄉鎮團委和村、社區團組織的統籌下,就近就便編入志愿者組織、青年突擊隊等,通過多渠道力所能及地參與基層治理日常工作。
兼職鍛煉
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組織安排符合條件的學生擔任鄉鎮團委及村、社區團組織等基層團組織的兼職干部,參與相關工作,積極發揮作用。
文化宣傳
組織學生探究家鄉特色文化,用好家鄉豐富資源,講好家鄉生動故事,開展多種形式特別是生動活潑的理論宣講、文化宣傳和網絡直播等活動,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網絡“云實踐”
動員學生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網絡平臺的作用,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等領域入手開展社會調查,形成鄉村調查報告等實踐成果。
結合當地實際,同時實施若干項實踐內容或從中選取一到兩項逐步推進,突出實踐質量,務求實效。
大學生申請參加步驟
在“創青春”微信公眾號的“服務平臺”-“返家鄉”欄目入口登錄“返家鄉社會實踐崗位對接系統”,?按分類、區域搜索崗位信息,確認選擇合適的崗位后,填報并提交報名信息,等待審核和系統提示信息,按信息指示開展后續操作。通過雙向選擇方式錄取。
地區團隊聯絡群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青年人風華正茂,當以責任之石筑家鄉振興之基,以螢螢之光 匯成璀璨星河,一起加入2024年寒假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你的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遼傳學子青春行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培養廣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為國家安全而奮斗的理想、信念,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利益,提高民族凝聚力,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2023年4月12日,團團帶領遼傳學子共同來到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第二站——“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通過研學游的形式,引領遼傳青年學習并感悟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進程和中國人民不屈的抗爭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歲月無疆 英雄不朽
為充分利用遼寧歷史文化特色及優勢,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掌握不同時期遼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領域時代發展軌跡,增強遼傳青年學子在遼歸屬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做一名為遼寧發聲的新時代“四有”青年。我校組織同學們前往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于實踐中感悟歷史,從內心出發上好“奉獻遼寧”的大思政課。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沈陽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九·一八”事變雖然發生在沈陽,但它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在地域方面已遠遠超出了東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
而坐落于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則是國內外迄今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史的博物館。這里面承載的不僅是曾經中國人民、沈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的艱苦歷程,同時也凝聚了一代人渴望銘記歷史、不負歷史的赤誠熱血。
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一代青年人,我們在感念和平年代的繁華美好之時也不能忘卻先輩為我們做出的無私奉獻;在珍視獲得和平的難能可貴之時,也不能舍棄前人無畏犧牲的頑強拼搏精神;要做知感恩、有骨氣、懂上進的遼傳學子、沈陽群眾、中國青年!
活動剪影
新時代的遼傳青年們,重擔在肩思己任,無須揚鞭自奮蹄。憶往昔崢嶸歲月,望今朝人世繁華。激活紅色基因,綿延紅色精神。憶一抹紅色崢嶸,延一份精神長流。請大家持續關注“遼寧傳媒學院團委”公眾號,和團團一起期待第三站的到來吧!屆時團團將會于公眾號內,準時發布搶票通知,要來一起參加哦!
]]>遼傳學子青春行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團學工作服務水平,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激發非遼學生“學習在遼寧、生活在遼寧、工作在遼寧、奮斗在遼寧”的青春熱情,為遼寧奮力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告捷貢獻遼傳青年力量。2023年3月22日遼寧傳媒學院舉辦“遼傳學子青春行”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此次活動同學們熱情高漲,共同參觀了中共沈陽市委(北部)舊址紀念館與創奇樂園,切身體驗了工廠里面的設施。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不但豐富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還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
紅色崢嶸 青春可期
為充分利用遼寧經濟文化特色和優勢,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學習和掌握不同時期遼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領域時代發展軌跡,增強遼傳青年學子在遼歸屬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做一名為遼寧發聲的新時代“四有”青年。我校組織同學們前往沈陽創奇游樂基地,于娛樂中實踐真理,在歡笑中上好“奉獻遼寧”的思政課。
沈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沈北新區是革命光芒照耀、傳承英雄精神的紅色陣地。2023年3月22日遼寧傳媒學院舉辦“遼傳學子青春行”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踏上這片紅色熱土,跟著組織一道走進沈陽市委舊址,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聆聽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爭做英雄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傳承人與踐行者。
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沈北新區不斷開發、挖掘革命舊址、遺址等紅色資源,講好身邊的黨史故事、革命故事,決心將鮮為人知的中共沈陽市委舊址進行復建,再現當年黨史的光輝歷程。為籌建中共沈陽市委紀念館,相關工作人員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追根溯源將老鄉家珍藏的當年北市委辦公用過的桌椅、板凳、紙箱、火爐等老物件“請”回紀念館,彌足珍貴的物品陳列,仿佛將參觀者重新帶回那個革命年代……
歷久彌新 精神永存
接下來來到中共沈陽市委(北部)舊址紀念館學習參觀。紀念館里,不僅陳列了一件件歷經滄桑的實物,一幅幅彌足珍貴的照片,更向人們講述了一樁樁紅色故事。
同學們在參觀紀念館時,通過講解員講述中共沈陽市委舊址的由來,了解到北市委在這里播下了火種,種下了希望,植入了沈北人民永遠追隨黨的信念。幾十年過去了,薪火相傳,紅村記憶深入人心;經歷風雨,信念不老、花開正艷。
新時代的遼傳青年們,重擔在肩思己任 無須揚鞭自奮蹄。憶往昔崢嶸歲月,望今朝人世繁華,激活紅色基因,綿延紅色精神。憶一抹紅色崢嶸,延一份精神長流。請大家持續關注“遼寧傳媒學院團委”公眾號,和團團一起期待第二站的到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