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超實用!
教師要“以‘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為根本導向,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課程、專業以及學科的實際,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強課程的育人功能,為開展課程思政夯實基礎。那么,如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呢?您可以嘗試套用“一依據三結合四融入”模型來開始你的教學。
一依據
依據課程所歸屬或服務的學科和專業進行挖掘。課程是專業的組成要素,各類課程育人作用的發揮要以專業建設為依托,并需要學科建設的強力支撐。教師要結合課程所歸屬和服務的學科與專業的形成背景、發展歷程、現實狀況和未來趨勢,特別是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科學家或模范人物事跡,學科專業原理、觀點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實踐、教學實踐、科技實踐等,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三結合
1. 要結合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素養要求進行挖掘。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從業者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每一位大學生在未來職場上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除一般共性的職業素養之外,不同學科和專業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各有側重,甚至差異很大。教師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以及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要求,從職業素養養成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增強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
2. 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挖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是對學生進行“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愛國主義等教育的生動教材。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選取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本地區的實踐成果進行案例教學,分析闡釋蘊含其中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懷,增強課堂的育人效果。要特別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偉大成就背后的文化優勢,積極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總書記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教師要注重文化對學生成長的浸潤熏陶,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挖掘課程育人所需要的文化元素,滋養學生健康成長。
3. 要結合國際國內時事進行挖掘。
新時代的大學生葆有積極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的熱情,對國際國內時事、社會熱點問題、重大事件等都特別關注,而且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要把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和兩種資源的背景中,挖掘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內容進行教學,教會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并分析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世界、理解中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例如中美貿易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英國“脫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思政”,也不是課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識化”,而是對包括思政課在內的所有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新要求。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切忌對所挖掘的思政元素進行“說教”“生切”“嫁接”等簡單化處理,必須在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和重構再造,將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實現所講授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上的有機統一,進而達成育人和育才的統一。
說教:主要是指教師沒能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而是就愛國、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進行生硬、機械地空談,思政部分和專業課仍然涇渭分明。
生切:主要指在講專業課程時,突然切換到思政內容,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嫁接:主要指同一專業的不同專業課教師,均使用同一個案例。雖然教師將思政元素和課程結合了起來,結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學生上多門課后,聽到的都是同樣的思政案例,很容易產生疲勞。
四融入
教師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不是一道簡單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滿挑戰和藝術的“化學反應”,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育人工作。教師必須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按照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中的育人規定,重新認識和梳理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教法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進行系統化、再造性的設計和實踐,體現到課程教案、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等各方面之中,實現課程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
融入教學方案是關鍵。教學方案是教學實施的方案設計,是教師實施教學大綱的主要依據和路線圖。教師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學方案,既是對融入的內容、時點、方式、方法等根據學科知識特點、教書育人規律等進行的科學合理設計,也是對課程內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確保知識教育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統一,這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性準備工作。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桑建老師在制定《飲食文化概論》課的教學方案時,將課程大綱規定的7個章節的內容,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再造為5個章節,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開展課程思政之前,《飲食文化概論》課按照知識傳授導向共編制了“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中國飲食科學與人物”“中國飲食民俗與禮儀”“中國菜肴文化”“中國宴席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酒文化”等7個章節;開展課程思政之后,桑建老師根據新的課程目標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了再造,共編制為“政味同道——飲食與政治的關系”“民食為天——飲食與經濟的關系”“神嗜飲食——飲食與宗教的關系”“字海飄香——飲食與漢字的關系”“大味必和——飲食與哲學的關系”等5個章節,突出了價值塑造導向。
融入課堂教學是重點。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重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藝術性,需要選擇合適的、多元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比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價值判斷情境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問題和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理論思維、方法論和價值判斷,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韓璽老師在講授“傳感器芯片的設計原理與制造工藝”時,通過對中美貿易戰、中興事件等時事熱點問題的分析,深刻闡釋人工智能發展對我國的戰略意義,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信念。
同時,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VR虛擬仿真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發揮多媒體技術在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方面的優勢作用。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曹麗婷老師在講授“物流自動化系統的結構與作用”時,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京東無人化倉儲中心的全自動物流運作,體驗真正的現代物流,了解我國現代物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融入實踐教學是重要方面。加強實踐育人,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實踐教學,就是要將育人目標統籌到實踐教學目標中去,堅持把育人要求融入實踐教學工作全過程,加強對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重點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實施項目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增強其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其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等。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舉辦“溯源紅色”創作活動,組織美術專業的學生來到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手繪北京城市副中心,通過藝術品創作浸潤學生的北京情、愛國心。
同時,要充分挖掘實踐場所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實踐教學中做足做實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周愛華老師把《空間數據采集實習》課程與紅色“1+1”活動相結合,對實習內容、形式和實習任務進行了精心設計,將紅色鄉村作為實習地點,通過繪制村莊旅游資源分布圖、交通圖以及村莊旅游資源宣傳手冊,既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又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提升了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意識。
融入學生自主學習是重要拓展。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性學習中體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
例如,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邱紅老師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課程,在指導學生課后的自主性學習時,要求學生調查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結婚四大件”的內容,并對身邊人物進行訪談,深化對消費1.0時代到消費4.0時代變遷的認知,有利于讓學生深刻體會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帶給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課程思政,你開始了嗎?
——轉自微信公眾號高校教師發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