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篤實 久久為功︱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應用型大學建設研討會

為鞏固成果、凝練提升,持續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工作邁向新的高度。及時將前一階段“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研討的成果轉化為教學改革、科研改革、實踐教學成果,盡快出臺《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水平應用型學院建設方案》,4月21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研討會,研討會由裴宇星院長主持。

裴院長在研討中首先說道,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做到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在實踐中要做好“五個轉向”。一是辦學理念應轉向“應用型”。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核心就是應用型,這個應用型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服務于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是培育應用型人才。二是教學理念應轉向“學生為中心。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等環節的設置,都是要突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要讓大學生能學習、會學習、能適應,突出應用導向。三是專業結構應轉向地區經濟需要。地方高校在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中,需要依據本地區經濟結構的發展和變化,以社會需求和社會發展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四是師資結構應轉向雙師型。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適用性和提升應用性,高校應配備一定比例的產學研合作能力強以及實踐能力強的教師。五是培養模式應轉向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同時也應是其人才培養的核心教學模式。

宋蓓蓓老師在發言中說,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符合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應當具備較鮮明的職業精神;對相關行業具有較深入的認同感;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或管理素養。這就要求我們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在理論課程的選擇上堅持精選、夠用的原則,實踐教學要保證獲得崗位深度體驗的效果。二是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人才需求素質的關系。三是基礎知識學習與行業文化素質培育的關系。

尹麗娜老師認為,改革育人模式是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首要任務。辦應用型大學不能只是“貼標簽”“換旗幟”,必須在某種意義上實現脫胎換骨的改造,要實現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制度政策上的創新,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

齊琳老師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角度談了個人的認識。她說,畢業生的精神狀態和言談舉止、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與人合作的態度與方式、掌握技術業務的嫻熟程度都是用人單位高度關心的,決定著對學校教育和學生水平的評價結論,而這些素質的培養要靠在學校期間進行強化熏陶和訓練。

劉向維老師就齊琳老師的觀點進一步說道,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即學科特點——基礎扎實,視野開闊,善于拓展;專業特點——自我定位準確,實踐意識突出,作風干練踏實;能力特點——全局意識,團隊意識,協作精神。

王準老師認為應用型大學建設應突出“能力導向”。應用型大學更加強調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入社會,提升自身實踐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應成為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思想。在應用型大學實踐中,已有一些成功的做法,通過“翻轉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比如“小班化教學改革”以“大班上課+小班研討”形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還有些應用型高校增加了實地考察、實踐教學、見習實習課時比例,有效提高了學生應用能力。

 

林昕老師談到大學與區域社會經濟的關系時說道,應用型大學應緊密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等特點,發揮地方自然資源優勢,將辦學理念、辦學方向真正融入地方。扎根“本土”是建成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必然要求,扎根“地方”也是建成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策略。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相融合不同于一般產教融合,其更加強調區域意識和區域特點,利用區域資源,反作用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校應當根據學校辦學基礎、辦學環境,將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相結合,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將學生培養為符合地方產業發展、滿足地方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直接參與所在專業領域的生產,為企業行業發展出謀劃策,是應用型大學立足地方的應有之義。

李婷婷主任就課程思政與學生素質培養的關系談了自己的認識。她說:課程思政在應用型大學育人中作用突出、效果直觀。應研究思政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著力點與特色,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崇德修身教育放在人才培養重要位置。緊密結合學生的特點,研究思政課如何融入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知并接受行業和產業的道德規范,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以及對行業產業的事業心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還應該把校訓、校歌、校園特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