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應用型本科思政課教學特色研討會
遼寧傳媒學院是一所以培養高素質、有特長的傳媒學科專業及與相關學科專業相互支撐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傳媒大學。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是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應用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價值取向的行業性,課程目標的應用性,課程設置的復合性,培養過程的時代性,人才評價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其教學模式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學也不同于技能型高職院校。為更好地探索具有應用型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9月15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專任教師在德能樓學生處會議室召開應用型本科思政課教學特色研討會,會議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裴宇星院長主持。
裴院長在講話中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把握應用型教育特點,確立以培養學生價值判斷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堅持成果導向,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理論教學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精講多練,注重實踐環節、能力培養。
宋蓓蓓副教授在研討發言中以她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兩門為例,談了適應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特點的“討論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的運用體會。宋老師認為“討論教學法”的關鍵是要設置好討論題目,選題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討論性,在具體組織上教師要掌控好討論的節奏,把握好討論的方向。談到“情景教學法”,宋老師說關鍵是要把學生代入情景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情景進行描述,巧用實物、圖片、視頻將學生代入特定情景,隨后自然展開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林昕老師以她講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為例,重點分享了她組織“課內實踐教學”的經驗體會。林昕老師在她的課堂上組織大學生講思政課暨“遼傳小名嘴兒”的活動。能夠全方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鍛煉學生準備資料、自主學習、演講的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精講多練”的應用型教學特色。
裴院長在總結遼寧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學特色時說,應用型教學的特色在于:
1.突出問題導向,實施“問題中心模塊化教學”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就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聯的問題之中。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否則再好的教學設計都將難以實現。應用型本科的思想教育應當結合學生專業和未來就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使抽象、宏大的政治理論“落到地上”、“回到人間”。“問題中心、模塊教學”,就是教師在吃透《大綱》,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打亂”教材原有的篇章順序,將課程內容整合為幾個“模塊”,每堂課由“問題”引入,圍繞“問題”開展教學,在每一個“問題”的解決中幫助學生于潛移默化中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
2.強化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
為了培養、塑造學生適應未來社會、職業所需要的能力,我們本著理論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的“獲得感”而不是教師的“成就感”為評價標準。課堂上精講多練,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思政課的課內實踐環節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社會現實以及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設計“能力訓練項目”,在課前布置給學生,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進行課前準備,每節課利用一定時間,由學生上臺分享,為學生搭建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平臺。從今年開始我們還組織了主題的“遼傳小名嘴兒”評選暨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通過豐富的課內外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和親身的感悟,實現由‘知’到‘信’的提升和從‘信’到‘行’的轉化。
3.采取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相結合方式,避免“一張試卷定終身”
其中平時成績:學習態度、出勤情況、回答提問、平時作業、課堂發言展示、實踐教學活動等成績綜合確定,占課程總成績的50%。期末成績由上機考試和筆試兩部分構成,占課程總成績的50%。
4.建立“德育檔案”,德育實踐活動和學生日常行為養成納入四年整體規劃、多元考核
建立“德育檔案”,全面客觀記錄學生大學德育成長的點滴過程,作為積極引導、有效管理、客觀評價大學生思想行為、成長成才的有效依據,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精神成長史”。
5.以“德育答辯”為載體,整合德育成果
創新“育人載體”,組織畢業生“德育答辯”,并將之作為與專業答辯同等重要的一項德育綜合考核方式。“德育答辯”成為整合、串聯各項德育實踐活動的“紅線”和“集裝箱”,使不同教育成果和零散教育活動得以系統化、規范化,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考核和綜合展示,是大學四年思政政治教育和德育實踐活動的“自我盤點”和“最終收口”,也是大學四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淬火”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