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典·書香馬院 | 馬院組織教師讀書分享會

為提升我校思政課教師的文化內涵和理論素養,倡導老師們多讀書、讀經典、讀紙質書,進而形成濃郁的讀書氛圍、良好的學術風氣,以教風帶動學風,讓書香溢滿遼傳。3月6日,新學期開學伊始,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全體教師利用教研活動時間開展讀書分享活動,邸奧然老師就《陶行知》一書與老師們交流了讀書心得。

談到分享這本書的緣起,邸奧然老師說是因為一次聽宋校長的講座,談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愛滿天下”的胸懷去跟學生交流,還有那“四顆糖的故事”。那便是愛滿天下的陶行知先生。《陶行知》一書包含了六個章節,從“三改名字的故事”到“卓越的民主戰士”展現了陶行知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陶行知的第一個名字叫陶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縣一戶窮苦人家,同魯迅先生一樣,陶文浚也曾學習了一段時間醫術,但當他在金陵大學接受了現代科學和人文思潮后,他開始深刻的意識到,醫術只能治療病患的身體,學習和教育卻能喚醒一個蒙昧之人的靈魂。而當一個又一個蒙昧的靈魂被喚醒時,中國就有了希望。于是教育救國的理念開始在這個18歲的青年身上生根發芽。

1917年,他從當時的世界頂級學府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到了內憂外患的祖國。在路上他對同伴說:我要使全中國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那時,并沒有誰會預料到這位看似平平無奇的年輕人將為了這份心中的理想信念在此后燃燒自己的一生,徹底改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1923年夏天,陶文浚辭去了東南大學所有職務,開始了他平民教育的星火之路。他先是與朱經農共同編寫了《平民千字課》,讓無任何基礎的人不到4個月就能摘掉文盲的帽子。之后的兩年內又在南京城辦起了31所平民學校,讓大量群眾獲得了基礎教育。1927年3月,陶文浚懷揣著東拼西湊來的2萬多元建校資金,在南京郊外建起了中國第一所試驗性鄉村示范學校——小莊師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陶文浚不斷體悟著知與行的關系,也是受到王陽明“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改名陶知行,并在多年后又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他曾說:從“知行”到“行知”代表了他思想上的轉變。

回顧陶行知的一生,從他的學生時代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兩個字一直貫穿了他的始終,那就是人民。從小莊師范到后來的社會大學,陶行知把畢生的心血都播撒在了人民當中。

裴院長在總結時指出,“悅讀經典·書香馬院”活動開展以來,極大提升了馬院教師的讀書熱情,馬院教師辦公桌上最常見的就是一摞摞從圖書館借來的圖書,閱讀經典、手捧一卷、陶然書中已是馬院老師的日常,分享讀到的好書已成為馬院老師交流的重要內容。裴院長希望老師們能夠把這一優良傳統發揚下去,讓讀書成為一生的習慣,同時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影響遼傳學子,讓學生愛上讀書,讓書香充盈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