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思政課有“知”有味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思政課教師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必須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知識儲備。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先有“一潭水”。思政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必須“先學一步,學深一步”,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必須專心致志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反反復復地讀,通過細嚼慢咽去感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為持續推進“悅讀經典·書香馬院”工程,形成濃郁的讀書氛圍,促進思政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5月29日下午,馬院組織全體教師開展讀書分享暨教學研討活動。
本周的“悅讀經典·書香馬院”由陳洋和王佳朦兩位老師帶來她們閱讀《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和《浴血榮光》的閱讀體會。
溫鐵軍的《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至2009年的六十多年,經濟上發生的八次周期性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家工業化階段性特征有關:在“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制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制的改革所產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產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制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向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致產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三農”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家戰略,連續增加數萬億投資以吸納數千萬“非農”就業的舉措,最后成功地應對了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實現了“軟著陸”。由此作者提出要加深對資本主義危機規律及其引發的內部亂像和外部地緣政治法西斯化傾向的認識。只有復興生態文明,維持鄉土社會內部化來應對外部性風險的綜合性合作與自治,才是中國免于重蹈負債過高的現代化危機的合理選擇。
國防大學教授、著名軍事專家金一南少將創作的黨史、軍史著作《浴血榮光》,于2012年7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共98講,字里行間浸滿了作者對我黨我軍創建初期,在艱難與困苦中九死一生的革命熱情的激揚贊頌,重點解構了毛澤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理論的形成與實踐,以全新視角解讀了在“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長征”中,第一代中共領導人如何探索革命救國之路,如何與共產國際博弈,如何化解黨內斗爭,如何排除一切困難,如何在夾縫中成長,如何在逆境中壯大。全書以一種嶄新的視角深度挖掘和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越挫越勇的本質內涵,觀點鮮明、論述權威、脈絡清晰、通俗易懂,有很強的吸引力、廣博的知識性和深刻的教育性,是黨史學習教育難得的好教材。
在本周的教學研討階段,裴院長分析了當前的學情和教情。他說現在離本學期結課還剩三周時間,學生進入了期末的焦躁期,教師也進入了期末的疲勞期,我們必須“善終如始”,決不能“虎頭蛇尾”,針對當下的學情,他提出“兩個加大”:“一是從教師端加大教學內容的信息量,二是從學生端加大學生課堂的活動量”,通過強化“兩端”達到“激活”課堂。教師要加大課堂的信息量就必須多讀書增強知識的儲備和理論的功力,“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若知識儲備不夠,教學必捉襟見肘,無法游刃有余。加大學生課堂活動量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動起來。那就必須加強課堂的設計,通過設置討論話題和預制各種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讓我們的思政課堂“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