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與理想國
柏拉圖(前427—-前347),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著有《理想國》《會飲篇》《斐多篇》等作品。他出身于雅典的貴族家庭,有著富裕的家境,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生活的時代,雅典的全盛時期已成明日黃花,長時間與斯巴達的爭霸戰,使雅典迅速走向了衰敗,混亂和動蕩伴隨著柏拉圖的成長。
柏拉圖曾多次與蘇格拉底共同探討強大的雅典社會日漸衰落的根本原因。蘇格拉底認為禍根就是雅典的民主政體,為了這一理論,蘇格拉底獻出了生命。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蘇格拉底之死,讓柏拉圖對所謂的民主政體更加不滿,他立志要尋找一種最理想的國家制度形式。
《理想國》是他對理想國家的設計和規劃。此書通過幾個人有問有答的方式展開辯論,廣征博引,借蘇格拉底之口,論證柏拉圖理想國家的主張,描繪了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王國。他認為一個理想國應以哲學家為君主,以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管理、統治臣民。同時君主也像真正的哲學家一樣研究哲學,集權力與智慧于一身,否則人們所期待的社會制度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永遠不會實現。《理想國》首卷的核心問題是正義。對于什么是正義,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對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等一系列問題的反駁,明確了正義的內涵。特別批駁了“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表現了柏拉圖思想中帶有民主的成分。他不認為強者或者統治階層永遠是正確的,正義關注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只有當統治者認識到了這一點,將正義輻射到自身之外,能夠服從于被統治者的利益,才能證明其統治具有正義性。隨后蘇格拉底在討論城邦的正義時強調,每個城邦都可以劃分為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三個階層,每個階層各司其責,各自有著不同的道德標準。只有這三個階層的人們都能夠真正恪守本分、統一和諧時,城邦才具有了“正義”的美德。同樣,在每個人的靈魂里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以及與之對應的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當它們統一和諧時,人就是正義的。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統治者必須具有杰出的才能,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只有他或她具有統治國家的能力,才有參與統治國家的可能性。而且柏拉圖反對統治者階層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要求他們與社會公眾生活保持一致。最重要的是,國王應該是哲學家。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柏拉圖相信,在一個正義的國家里,哲學家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統治者,并憑借個人的責任感治理國家。
但是柏拉圖設計出的理想國帶有鮮明的等級色彩:他劃分社會為統治者、守衛者、勞動者三個階層。前兩個階層統稱為衛國者,是國家的統治者和參與統治者,實行財產公有制。而生產者則是被統治者,柏拉圖并沒有將這個階層放在心上。在他的國家設計中,統治者是最重要的,理想的國度中,就是由哲學家作統治者。他們熱愛知識,追求真理,只有他們從事統治時,才能夠引導被統治階級走向理性,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
柏拉圖的學問在西方被認為是最具綜合性的,《理想國》一書也帶有這一特點:書中涉及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內容,諸如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且對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等均有所探討。
人類的“理想”造就出了很多形式的烏托邦,然而烏托邦自有其價值。所以當有人對柏拉圖的理想國能否實現提出質疑時,他的回答是:“理想的東西不一定就能實現,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它不好?!?/p>
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2018年4月,由公眾號“藍橡樹”整理的哈佛、北大等11所中美名校圖書借閱榜發布,《理想國》排名耶魯大學借閱榜第1位、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第1位。
2018年4月22日,入選第三屆“水木書榜·清華學生喜愛的十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