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人文社科學院“教風建設活動月”示范課紀實
2019年11月12日下午,人文社科學院全體教師在志存樓217教室成功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示范課。此次示范課是人文社科學院“教風建設活動月”開展過程中一系列活動之一,以本科大學英語課程的講授為主要內容,由楊芙蓉老師和金明輝老師主講。他們為全院教師做了精彩的示范課展示,夏敏校長及督導處李厚儉處長撥冗親臨現場聽課并指導。示范課由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關四平教授主持,人文社科學院全體教師都全程聽了這兩堂示范課。
本次示范課是人文社科學院“教風建設活動月推進會”的一個重要的延續和升華。通過之前“樹典型、補短板、升層次”的大會發言及討論,學院領導班子根據人文學院教師教學水平及教學表現,推舉出這兩位優秀的英語教師來主講。兩位教師通過不同的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設計,充分展示了如何從文本出發、如何深入挖掘課程中人文內涵的教學全過程,具體落實了通過英語教學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
楊芙蓉老師講授的是本科二年級大學英語課程中Unit 5 Lifelong Education中的Returning to College(重返大學)一課。課文為我們揭示了“終身教育”這一人文理念在文章中生動、具體的體現情景。楊老師以任務型閱讀的模式,每段設置一個問題作為線索讓學生從文章中快速找到段落大意進而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內容。楊老師以明晰的人文知識點總結模塊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本文中的人文主題,即:珍惜大學生活、發現大學生活的快樂,豐富人生,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
金明輝老師講授的是本科一年級大學英語課程中Unit 4 Living on Your Own中的Marcela’s Work Experience(瑪塞娜的工作經歷)一課。她通過英文summary文章小結線索,以填空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文章中每段的人文內涵,并由學生參與完成人文內涵的深細挖掘。通過這一成果導向的教學方式,學生們理解到了本課的人文思想,即:要思想獨立,敢想敢做;想獨立就會面對更多的困難,要學會解決困難;只有學會了獨立思考和選擇,并能解決困難才會享受豐富人生的成就感。
兩堂示范課講完后,夏校長對兩位教師的教學進行了精彩的講評。他認為:兩位教師的課程讓他耳目一新,兩位教師授課各有特點并體現出了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夏校長指出教學的基本工具中課堂導入階段是重中之重,好的課堂導入才能讓學生在后續教學過程中消化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夏校長由這兩堂課引申開去,對大學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講授方法、調動學生、教學效果等11個方面的問題做了精彩的講解,令人文社科學院的全體教師茅塞頓開,深受啟迪,收獲滿滿。
1. 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的開端,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要通過教學設計,可用時下新聞,甚至身邊的事情來抓住學生的興奮點。
2. 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情緒,青年人情緒化現象會在課堂表現方面得以充分體現,尤其我校大比例的藝術類學生更突出一些,因此對于那些學習動力差,甚至放棄英語學習的學生來說,調動其情緒在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3. 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點,教師備課過程中要充分準備書面語、口語等各方面形式的語言,并在授課過程中將其變為自己的語言風格和邏輯,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教師教學的特色,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4. 啟發式教學應為教師必備技能。課堂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引導學生,教師能力的體現就在于:能否有效引導學生按照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及教師的邏輯完成課堂學習。當學生有不同于教師邏輯時,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使其思想與教師思想并軌,此乃是教師能力的最大體現。
5. 教材在教學中非常重要,教師們應將教學理念的“教”教材改變為“用”教材“教”。教師對教材應該充分的消化理解,對教材內容要做到有刪有減、有增有補,達到“舊瓶裝新酒”。
6. 教師要學會“偷懶”。教師一人貫之,越俎代庖,學生就會偷懶,變為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學習。教師如果“偷懶”,學生就只能主動學、主動思考并增強記憶。
7. 教師要學會“裝傻”。教師精明,學生就會傻;教師“傻”些,才能促進學生變“精”。
8. 教師要學會“踢皮球”,要把問題踢給學生,促進學生思考,探索。
9. 教學中重點、難點的提煉尤為重要,這不僅是一堂課的核心,更是教師教學精髓的體現。
10. 教學要學會生成,學生如果能在課堂上打亂教師原有思路,就證明這是一堂好課。教師要在教學中鋪捉到學生們一些好的、創新性的東西,幫助學生形成好的思維,使其回歸到教學環節中。
11. 教師要思考一堂課如何能讓大家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學一定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引起共鳴。
夏校長最后總結到我們的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打破傳統教育的“以教師為中心”。他希望教師們致力于將我們的教學,我們的教育變成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
這次示范課活動,充分展現了人文社科學院英語學科教學中的“人文內涵植入課堂”,讓英語課程不再是語言及文化的滲透,而是通過語言來感受文化,透過文化思辨人文內涵。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為英語學科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思路,也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學習和教師自身教學設計進一步完善。我們一線教師雖猶如“苔花”,但終有一日將會像“牡丹”一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