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國學經典 提升人文內涵 ——人文社科學院舉辦孟子“性善論”學術講座
12月26日上午在志存樓301教室, 人文社科學院的蓋紹普教授為我校師生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人文社科學院的全體教師和來自管理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的200名學生共同聆聽了講座。講座由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關四平教授主持,他介紹了蓋紹普教授的工作經歷和取得的學術成就,提綱挈領地說明了孟子研究是人文學院人文系列講座的關鍵環節及其特殊文化意義,并對到場聆聽本次講座的師生表示熱烈的歡迎。
蓋紹普教授以《孟子“性善論”的人文價值》為題目,首先通過對孟母教子典故五個版本的講解,深深地激發了現場師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通過解讀與孟子相關的60個成語或典故以及孟子為世人留下的名言警句,蓋教授引領現場的師生們重溫國學經典,品味國學的魅力所在。
在思想特色方面,蓋紹普教授主要從孟子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三個層面展開解析。民本思想體現在孟子根據諸國的經驗,總結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他提出的仁政學說。教育思想方面,孟子繼承和發揮了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哲學思想發面,蓋教授指出孟子的知識是淵博的,思想是豐富的,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接下來,蓋紹普教授重點解析了孟子“性善論”的具體內容。孟子把善的本性概括為四種,稱為“四端”即 ?仁、義、禮、智。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仁、義、禮、智、信。孟子的人性論觀點,認為“善”是天賦于人的本性。善的表現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從道德觀念講,就是“仁義禮智”四端。這些皆“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然后,蓋紹普教授分別從(一)性善論對于社會道德教育意義;(二)性善論對于現代教育的意義;(三)弘揚人文精神,回歸善的本性;(四)繼承傳統文化,滲透道德教化;(五)以義制利,塑造公民人格這五個方面具體解析了孟子“性善論”的人文價值。
講座中,蓋紹普教授憑借淵博的知識底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引經據典,博古通今,由淺入深地將孟子“性善論”的人文價值闡釋出來。通過對當今國內外時事政治和當代大學生心理現狀的分析,蓋紹普教授指出了孟子“性善論”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整場講座,座無虛席,師生們聽得認真,學得投入。蓋教授的這場講座啟迪心智,凈化心靈,起到了提升我校師生人文內涵的重要作用,受到現場師生們的一致好評!講座的最后,蓋紹普教授還為同學們推薦了一本學習《孟子》的古典名著讀本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希望同學們課余時間繼續研學,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人文素養。
精彩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關四平教授對本次學術講座活動進行總結。首先他總結了蓋教授講座的三大特色:一、立足文本,追根溯源;二、多元闡釋,相得益彰;三、人文價值、當代意義。他指出蓋教授的講座充分體現了人文社科學院力求提升我校師生人文素養的工作使命和主要任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中國國學經典,提升人文價值的機會。此外,關院長希望現場的同學們通過聆聽蓋紹普教授這場生動而精彩的學術講座,能夠做到“心有所動,心有所思”。在大學里,學好知識,更要學會做人,用孟子的“性善論”塑造人格,提升素養,早日成才。
撰稿人:郭鵬
編輯:張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