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院召開“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交流會
2021年5月30日下午3點30分,人文社科學院在志存樓312舉行了“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交流會議。本次會議由呂元主任主持。關四平院長、陸芳蕊主任及基礎部全體教師參加了這次會議。體育部的全體老師也在體育館舉行了同樣的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七位教師代表發言交流“課程思政建設”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實踐應用的經驗;人文社科學院關四平院長針對會議主題發表講話。
呂元主任介紹完會議議程后,七位教師代表逐一發言交流經驗,懇談自己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將“課程思政”的內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貫徹的經驗、體會與感受。
會上,鄧大軍老師從專業課的角度,圍繞課程教學背景、課程思政的解讀、實施,以第四課《飲馬長城窟行》為例,從三個方面來談了他如何在課程內容中提煉人文內涵。第一,從作品的寫作背景和詩題由來提煉人文內涵;第二,從作品的具體內容中提煉人文內涵;第三,從作品的主題思想中提煉人文內涵。把生活常識和人文情懷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養成、價值引領。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知識傳授。
趙明非老師從課程建設入手,分享了“課程思政”在思政方面的建設經驗與創新。他認為,在教學語言的同時也會介紹英語文化,必要時還要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課程思政于語言教學之中。在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和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也會通過口授、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等方式將英語課程中涵蓋的人文內涵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其次,從口語表達的話題設計、講解單詞和短語時所舉的例句,課文主題的挖掘、漢譯英和作文題目的設計等很多方面來傳遞正能量,實現正確的價值引領。最后,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人文內涵的滲透。課程設計融入了大量的學生參與的內容,這樣才能夠緊貼現實,緊跟形勢,做到“潤物細無聲”。
王佳老師在會上堅持貫徹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人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當中,全面推進高校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實用英語課程,她認為通過教授語言知識,培養學生文化認知,引導學生用國際視野看待世界,用批判眼光理解西方思維習慣及其價值觀,在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方面具有獨特功能。圍繞課程的基本內容,分享了思政方面的建設經驗。并由課本過渡到生活,切實關注每一位學生,深入的發掘了思政教育的價值。
賈倩老師認真全面的提煉“課程思政”元素,總結經驗,并對其概括為“一個立足點兩個注意三個途徑”。一個立足點即:立足文本(每個單元思政要點,主旨)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兩個注意即:親和力(貼近學生)無縫對接,潤物細無聲,避免口頭說教; 針對性
學生大多成長于較好家庭環境,受家庭、社會關注期待,抗壓受挫能力差,吃苦能力弱。具有“對癥下藥”的特點。三個途徑:課文,課堂活動,主流媒體新聞、文章鏈接轉發。王佳老師結合自身課程特點,認真設計,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做到教書和育人相輔相成。
張娜老師就如何提煉專業課程蘊含的育人因素,把思政教育巧妙滲透教學全過程,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做了簡要概括:
第一、基于文本,結合時事。如大眾汽車排放門;日本排放核廢水。
第二、討論為主,各抒己見。教師不發表觀點,學生討論,在學生發言過程中給予糾偏。
第三、帶入情境,深化主題。如九一八紀念日沈城鳴警笛。
張娜老師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積極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的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黨菲菲老師就如何促進人文內涵的深度發掘發表重要言論。并結合課本原例:第六單元passage B,標題是Finding a Balance(找到平衡)。先讓同學們討論什么是平衡?為什么要找到平衡?接下來解讀課文,課文講解了作者減肥成功的故事,剛開始作者通過節食并放棄自己的愛好—-烹飪來減肥,結果屢屢失敗,后來作者意識到可以在自己的愛好與減肥之間找到平衡,那就是烹飪更健康的食物,再結合運動,在兩年時間里減到理想體重。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學到:1)欲速則不達;2)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3)只有堅持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4)平衡才能發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提倡生態平衡、自然平衡、社會平衡。黨老師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提升思政課程育人實效,實現“每門課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目標。
武芳老師認為課程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發掘專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三全育人。武芳老師將其總結為三大要點:
1.立足文本,科學挖掘教材,強化人文內涵;2.結合每一單元主題,推進人文內涵;3.利用現代媒介,擴展人文內涵。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肯注重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那么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就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隨后,呂元主任對七位教師的交流發言內容做了簡要總結。
最后,關四平院長針對會議主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及課程思政內容是課程講授本身的應有之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煉人文內涵以服務于課程思政建設是教師的分內之事。
人文社科學院召開這次會議,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廣泛融入專業課程,形成協同效應,提高育人效果,打造更多“課程思政建設”的示范課堂。
撰稿:鄧大軍
編輯:張明林、曲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