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院召開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交流會

2021年10月13日下午2點,人文社科學院在志存樓119教室舉行了“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交流會”。本次會議由呂元主任主持,關四平院長、陸芳蕊主任、肖劍平主任及人文社科學院全體教師參加了這次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八位教師代表發言交流“課程思政建設”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實踐應用的經驗;人文社科學院關四平院長針對會議主題發表講話。

呂元主任介紹完會議議程后,八位教師代表依次發言交流經驗,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將“課程思政”與教材合理地結合、如何做到“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時的潤物細無聲。

會上,楊芙蓉老師表示“課堂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要聯系教學實際,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先幫助學生掃清單詞障礙,讓學生看得懂文章,首先明白課文的內容,理解句意和詞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理解思政內容和人文內容。講課的過程從詞匯著手,先找到課文的思政詞匯,在擴展到句子,最后總結下全文。在本學期的課文講解時,結合課文內容和課后習題,給學生布置動手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課文中體現的“耐心”和“毅力”對成功的重要作用。

姚偉老師根據課本中制作名片的內容,與大家分享了親身印制名片的經歷。給學生強調了名片是社會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改革開放40年,中國打開國門,走出去、引進來,不僅做貿易而且進行投資,中國地位在世界上舉足輕重,小小的名片是功不可沒,在國家交往中起重要作用。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既能學會設計制作名片,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社會活動中名片的重大意義。以小見大,引發學生思考。

李晶老師在會上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課程思政”需要一定的基礎:一方面是師生關系基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思政”的良好開端。同時還需要班級學生的參與和引領,為班級營造積極的氣氛;另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和知識面的拓展,需要教師對人文、社會、新聞、科學等領域有所了解,這些都是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必備條件。第二個層次是在“課程思政”中,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具體體現在大學生活的規劃以及未來生活與工作的描繪等內容。比如在講授Unit 1的課文時,通過視頻觀看和課文講解,看到哈佛大學的食堂很壯觀,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齊全,由此引導學生對比中外教育的不同,未來可以出國到名牌大學深造和追求,激發學生的夢想和目標感,為建設祖國貢獻更多的力量。在講到Unit 2專業選擇時,面對學生對本專業的迷茫和困惑,引入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并鼓勵學生潛心學習,積極進取,圓夢未來。

鄧大軍老師從人文內涵的角度出發,談了自己在教學中對“課程思政”的建設。鄧老師認為,老師首先應立足自身的課程,明確自己本身的工作,然后再根據課程的特點將思政內容融入到課程中去。要根據課程內容來提煉人文內涵,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會人文內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

郭丹老師表示“課程思政”是一種思維方式,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在日常的知識學習中融入更高層次的精神指引,“課程思政”是一種德育載體。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和能力。部分學生思想狀況堪憂,存在驕傲自大、急功進利、個人主義、不思進取。案例:1.選體委課代表,配合老師工作,組織隊形,有同學就問了,老師當體委加分不?2.表現過于積極,說自己是學生干部、想評優、評獎學金,能不能給高分?——急功進利。 3.缺乏體育精神,贏了高興,輸了翻臉,前幾年在籃球比賽中,輸的隊,隊員之間相互埋怨,相互指責,最后看比分追不上了,直接把籃球扔了,扔到看臺上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言傳身教,做到以行導人,以事服人,以理育人,給學生正確的引導。

武芳老師則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是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學中去的。1、提升自身“課程思政”意識,提高自身育人能力。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要提高自身對“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她會通過學習強國平臺軟件,了解最新新聞資訊,然后與學生分享與討論。比如關于東北地區限電的問題,結合第一單元話題,讓學生討論關于環保的話題。同時,對于詞匯部分,她會廣泛閱讀,例如讀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中英版本,對比中美翻譯的不同表達,通過中西詞匯的翻譯,對比中西文化。2、深耕單元主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涵。以《大學英語三》第一單元“保護地球”為例,本單元涉及到當今熱點話題“環境和污染”,因此在本單元話題導入、課文結構、主題探討等部分,她會潤物細無聲地將環境保護、人類共同體、國家力量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Passage A 樹蛙的故事,通過作者與樹蛙的接觸,讓學生明白人在環境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每個人都是“人類共同體”的關鍵成員,提升地球主人翁意識。3、小組內部教研,分享交流經驗。辦公室成員之間會形成教研團隊,分享優質的教學視頻和教學經驗,討論交流,應用到教學中,拓寬自身的“課程思政”思路。

李菲菲老師主要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體會:責任;擔當;做人做事。她以Unit1-Unit3課文內容為例進行了具體說明:首先,在備課階段做好思政內容的篩選,也就是對文本的解讀和拓展。Unit1中,樹蛙-環保-極端環保概念-引導學生客觀、正確地看待問題-運用辯證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事物,不要人云亦云。即科學觀。其次,授課過程中找到適當的切入點,自然引入思政內容。Unit2中,通過愛因斯坦的成長史以及關于他本人的更多信息,對牛頓理論的革命性的推動,他的家國情懷,他最為后悔的事,以及關于他的謎團。從中放大他對和平的熱愛——引申到愛國情懷——樹立當代青年的對家、對國的責任和擔當。再結合其他諾獎獲得者,尤其是中國的,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后,把本文內容和思政內容進行融合:Unit3中,通過品牌的故事去了解其背后或者相關的信息。例如在列舉知名品牌的時候,在提到華為的時候提到美國的長臂管轄權,并且對比了曾經法國阿爾斯通等受到長臂管轄權涉及到案例。突顯祖國的進步,教育學生要愛國。

夏伯榮老師認為把網球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需要做好以下內容。首先,教師在開展網球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思想狀態,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其次,教師要能夠通過網球教學及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例如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水平等。最后,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隨后,呂元主任對八位教師的交流發言內容做了簡要點評。

最后,關四平院長針對會議主題發表了給人以啟發的講話。他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 課程思政內涵的詮釋:包括三個小標題:課程思政內涵的廣義內涵與狹義解釋;2.課程思政內涵與人文內涵;3.課程思政內涵與“成人”教育。
  • 課程與思政之關系:包括三個小標題:是統一的而非分裂的;2.思政內涵要通過課程教學來體現;3.立足文本與深度解讀:即把課文內容中原有的美善東西挖掘出來而非牽強附會地東拉西扯。
  • 課程思政如何體現在教案之中。

他強調指出:教師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與思維層次,不斷優化自己“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防止生搬硬套、強加于人,避免“兩層皮”、“貼膏藥”等愚笨現象,真正達到學校要求的“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撰稿人:楊本增

編輯:張明林? 崔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