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代表性科研成果簡介

 

論文(一)

《三國演義》東吳君臣關系新論

? ? ? ? ? ? ?——以張昭與孫氏兄弟關系為中心

作者:關四平

發表于《學術交流》2020年第9期。

內容簡介: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君臣關系居于蜀漢之下、曹魏之上,屬于“義氣相投”模式。張昭是東吳的文臣之首與士林領袖,探討張昭與孫氏兄弟的復雜關系,可管窺東吳君臣關系之一般,對總結《三國演義》史料取舍的得失,探討中國古典小說與歷史的關系等問題,也具有參考價值。張昭與孫策的關系是君臣相得,一以貫之,和諧默契。孫權對張昭的態度呈現U字型的演化軌跡,總體不如孫策。與歷史原型比較,《三國演義》中張昭所代表的士林地位有所下降,君臣關系有所疏遠,能夠表現張昭剛烈性格與人格精神的一些史料被羅貫中舍棄了。此問題給人頗多啟示,個中深層原因值得認真探討。

 

論文(二)

《四庫全書總目》對唐代小說的著錄與研究

作者:關四平

發表于《學術交流》2021年第11期。

內容簡介:《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著錄與其小說觀念、小說分類和著錄標準密切相關。由紀昀“總其事”的四庫館臣的小說觀念,雖有重實輕虛的傾向,但已明確地將小說與史傳區分開來,且肯定了小說可以虛構的文體特性。其三分法的小說分類也有簡潔明確的優長,還應重新審視其科學性與合理內核。其“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及“近雅訓”等著錄標準,也仍然有參考價值。從其唐代小說的著錄切入來考察,有四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即小說分類與收錄標準,小說作者考證與文獻的廣搜精擇,小說版本梳理與文獻的參校互勘,小說價值評估與多元視角觀照,可見其中體現出來的治學思想與研究方法在當下的古代小說研究中仍具有學術價值和借鑒意義。

 

論文(三)

君子和而不同

? ? ? ? ?——《三國志演義》蜀漢君臣矛盾的文化透視

作者:關四平

發表于《學術交流》2022年第2期。

內容簡介:對于中國古代小說而言,一個集團個性化的內部矛盾沖突,應該比其團結和諧的共性特征更值得關注。在《三國志演義》中,蜀漢集團內部有限的矛盾沖突中最具文化意蘊的是其君臣矛盾。這主要體現在諸葛亮與劉備父子的關系上。劉備登帝位后,圍繞“伐吳”大計,君臣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沖突,其中深潛的文化意蘊頗為豐厚,值得深入探討。蜀漢集團后期的君臣矛盾主要圍繞是否北伐的戰略分歧上,諸葛亮連年北伐,而劉禪則渴望太平。其中某些問題應置于當時乃至當下文化背景上重新加以評價。對蜀漢君臣矛盾新的文化解讀,可管窺《三國志演義》文化意蘊的豐厚性,從中也可以體悟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國家安危、百姓存亡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同時也表明:《三國志演義》等古典小說的文化解讀是不可窮盡、永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