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絲文學社”內涵詮釋
人文學院成立了文學社,可喜可賀!經過磋商,擬定名稱為“語絲文學社”,可謂寓意深遠。為何以此定其名呢?有必要說明一二,以探討其豐富內涵,玩味其獨特美感,以明宗旨,以示隆重,以資鼓勵,以為紀念!
? 一、詞語索源:本自魯迅先生。
當年,魯迅先生曾主辦一個文學期刊,名為《語絲》。魯迅先生釋之曰:“那名目的來源,聽說,是有幾個人,任意取一本書,將書任意翻開,用指頭點下去,那被點到的字,便是名稱。那時我不在場,不知道所用的是什么書,是一次便得了《語絲》的名,還是點了好幾次,而曾將不像名稱的廢去。但要之,即此已可知這刊物本無所謂一定的目標,統一的戰線;那十六個投稿者,意見態度也各不相同。”其創刊宣言稱它是一個同人刊物,只是為思想傾向和文學態度比較相近的同人提供一個發表作品的園地。魯迅在《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還寫道:“這刊物也在不意中顯了一種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由此可見,《語絲》發揚的是“五四”運動所留下來的求自由、反封建的文化精神。
? 二、文學淵源:追溯至湯顯祖。
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其代表作《牡丹亭》中的《驚夢》一出里,寫下作為其文彩派典型代表的詩情畫意的名句:“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這里的“雨絲”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大自然賜予人間的如絲細雨飄灑而下的柔美畫面,使讀者文心陶醉,慧眼迷離,美不勝收,愛不釋手。由此聯想開去,以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由“雨絲”跳到“語絲”,水到渠成,自然熨(yù)貼;意義相連,互文見義;形象生動,蘊含生機:似乎語言出乎人之喉嚨,文字流于作者筆端,猶如雨滴來自天上,由點連接成線,滋潤萬物生長,地球因此生生不息,繁衍無窮無盡;文學創作與思想傳遞,由字到詞成篇,匯集成書山學海,國家才人輩出,人類發展向前。
? 三、字義內涵:創作評論兼有。
從“語絲”二字的表面意思來說,語,就是語言,在此代表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曰代表著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絲,是蠶吐出的像線的蠶絲,比喻細微的事物,可以喻指文學社同仁寫出的只言片語,短文小詩。從寫作范疇來說,可以是文學創作: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均可收入我們的視野,表現于作者的筆端;也可以是文學評論,包括鑒賞名作、分析作品人文內涵、思想價值,解讀作品的藝術特點、寫作方法、審美價值等等。《說文解字》釋之為:“語,論也。”這就是從分析評價的角度說的。從深層內涵和追求目標而言,大家所說和所寫之“語”,并非如閑談聊天般的信馬由韁,任性而為,而是要深思熟慮,切磋琢磨,反復推敲,有真情實感,有思想火花,有獨到見解。從這個角度說,“語絲”也象征著精致而有價值的語言和論說。正如蠶絲一樣,自古以來,蠶絲衣飾都是名貴的物品:有晶瑩剔透的閃光亮點,有輕薄柔潤的審美感覺,有高雅的貴族氣質,有精致的文化品格。這正如孔子所云:“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 四、象征意義:柔潤中寓堅韌。
由湯顯祖的“雨絲”到人文學院中文系文學社的“語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從意境層面說,雨絲的意象,濕潤柔滑,連綿不斷,濛濛水霧,清涼如玉,滋養萬物,生機勃勃,珠簾雨網,漫天徹地;語絲的意象,絲絲細語,輕柔溫潤,如沐春風,如賞秋雨,達意于無形當中,寓情于文字之內,正所謂潤物細無聲也。充滿詩情畫意,給人唯美感覺,體現出我們文學院的人文氣質、風格和特點。由“絲”的意象,也可以聯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名句所創造的意境:作為文學愛好者、評論者和創作者,也要有這種情感專注精神,全身心投入,活到老,學到老,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至死方休,立言不朽。由“絲”的意象,還可以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從古至今,我們通過絲綢與外界交流溝通,相互了解,互相交流,讓世界認識我們。這也是我們文學社的初衷,通過思想、語言開展交流,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可見“絲”的意象具有無限的時空張力,意境宏遠,不可限量。因此聯系開去,展望未來,我們的“語絲文學社”或可出現如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如陳寅恪那樣的大學者,如季羨林那樣的文化大師、如李澤厚那樣的美學家……。“絲”的意象,表面看起來柔軟纖細,實質上堅韌結實,滴水穿石靠的就是:始終專注于一點上,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希望我們中文系的“語絲文學社”發揚這種文化精神,無畏困難與挫折,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必能有所成就,以不負此生,無愧于時代!
作者:關四平
編輯:李佳頎 張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