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桃李滿天下 何用堂前更種花 ——人文學院召開師德師風專題會議
2023年7月5日下午,人文學院召開師德師風專題會議。人文學院全體教師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外語部主任呂元主持。
呂元主任宣布會議議程后,首先,由人文學院秘書武芳與全體教師分享學習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和《高校教師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兩個重要文件。
然后,中文系主任黨菲菲又與全體教師分享學習了《遼寧傳媒學院教師課堂教學工作規(guī)范二十條》。
分享學習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分別由三位教師代表就人文學院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發(fā)言。
教師代表姚偉老師分別從愛護學生和傳播優(yōu)秀文化兩個方面,談了他對師德師風建設的認識和感想。姚老師關心學生學習,堅持育人為本。發(fā)揮學生興趣特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他談到自己曾利用一整天時間幫助影視學院學生完成拍攝作業(yè)。在對學生傳播優(yōu)秀文化方面,姚老師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他通過講解大學英語中《志愿者服務》和《家庭關系》兩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教導學生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需要傳承,外國優(yōu)秀的文化也可以借鑒。希望學生們成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的新時代的建設者。
教師代表王子楠老師談到在學校迎接本科合格評估工作期間,人文學院關四平院長全程站著完成了兩個多小時的學術講座,讓她感悟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操守和人格魅力是可以讓人忘記時間的。她還談到在學校迎接本科合格評估工作期間人文學院其他教師在自己工作崗位上辛勤付出并令她感動的一幕一幕。王老師認為,教育不僅是教書育人,更是愛和責任的傳遞,好的教育應該是一顆心溫暖了另一顆心。她表示自己愿意向關院長和各位老師學習用自己的真心、愛心、關心和細心對待學生,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教師。
教師代表陳玲玲老師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師德師風建設的心得體會。首先,她談到面對學生要內心充滿愛、充滿責任感,就是具備師德的一種體現(xiàn)。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其次,她認為大學教師應該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間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術能力,讓自己永遠擁有更新知識和拓展思維的“源頭活水”。然后,她通過自己在授課過程中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談到與學生交流和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要做到“嚴慈相濟”。她表示,缺失理性、失范的師生交流,可能讓一朵花枯萎,而恰當合宜的師生交流,卻能拯救一朵枯萎的花。
最后,人文學院院長關四平發(fā)表了語重心長的講話。關院長先從學術高度和專業(yè)視角破題,區(qū)分了“師德”與“師風”兩個概念的差異性。強調人文學院每一位教師師德水平的提升是成就整個人文學院良好師風的前提和基礎。二者之間關系密切緊要,如同細流之于汪洋。
關院長的講話主要有兩大核心內容。第一,他強調作為一位人文學院的教師要做到“敢做事”“能做事”“能成事”。他指出,所謂“敢做事”,就是指人文學院的每一位教師和中層干部對待自己的工作都能勇于擔當,遇事不推脫,不逃避,不能在工作還沒開展之前,就先撇清自己的責任。只有全體教師對工作富有責任感,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讓人文學院成為一個擁有良好師風的群體。所謂“能做事”是指教師在本職工作上要有過硬的業(yè)務水平,最起碼能勝任自己的工作,能夠站穩(wěn)三尺講臺。所謂“能成事”是指對自己的工作要有信心,不辜負自己對工作的付出和努力。工作不能有頭無尾,有勞無果。同時,也包括工作中要謹慎認真,凡事考慮周全。做到事前有謀,事中有勞,事后有果。關院長還以這次迎接本科合格評估工作為例,對迎評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受到評估專家肯定的教師鄧大軍、陳玲玲、張樂等提出表揚。
第二,他強調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落實到教師的本職工作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只有嘔心瀝血,不斷鉆研教學,具備扎實的學識和開闊的學術思維和眼界,才能立足課堂,站穩(wěn)講臺,成為一位合格的大學教師。他意味深長地講道“把每一堂課都上到最好,就是大學教師最大、最好的師德”。
關院長的講話熱情洋溢,時而旁征博引,援經據典;時而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既有學術高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為人文學院下一步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提供了指針和導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撰稿人:鄧大軍
編輯:李佳頎 趙欣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