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大賽初賽:創新授課點亮教學大賽

教學創新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教學前行的道路。為提升教學技能,優化教學方案,促使教師不斷反思教學實踐,人文學院于10月30日下午在人文樓召開了教學創新大賽初賽。

本次活動的參與人員包括:人文學院呂元院長,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帶頭人關四平教授,中文系陳玲玲主任以及人文學院全體中文系教師。

本次活動由中文系主任陳玲玲主持。強調了此次教學創新大賽初賽的重要意義。表示此次比賽圍繞教學創新大賽決賽的評價標準展開,旨在為即將參與創新大賽的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使大家能夠深入理解大賽所倡導的創新方向。

本次教學創新大賽的參賽優秀中文教師依次登臺授課。

劉菲菲老師聚焦魯迅小說,深入解析其情節結構模式。從“看與被看”以及“離去 – 歸來 – 再離去”這兩種模式切入,細致講解魯迅筆下群眾之間、群眾與先驅者之間的“看與被看”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緊密結合《示眾》《孔乙己》《祝福》等經典著作,深度剖析其中四層視角,并對這種模式的后續演變問題展開探討。

趙潤汐老師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講述了外國文學中海明威《老人與海》。圍繞作品的文本內容深入分析《老人與海》,基于冰川原則創作理論分析了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征意義,以及海明威的杰出敘述藝術。

段琳琳老師以獨特的教學方式開啟了一場關于語音知識的講授。從語音的概念入手,逐步講述深入語音的世界。她詳細地講解語音的物理屬性這一關鍵部分,在講解過程中,著重剖析了語音的音高、音強、音長、音色這四要素。

楊曉霜老師深入講解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這一重要內容。她指出,詞的本義是詞最初在文獻中的原始意義,而引申義則是基于本義派生發展出來的意義。這一課從概念出發,到區別講解,深刻揭示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在詞匯語義發展演變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為深入理解語言內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位教師授課結束后,關四平教授進行從個體到總體的全面且細致的點評,包括課程編排的合理性、藝術性、授課節奏把握等方面。同時針對不足之處也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這不僅對于授課教師的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可以讓教師們明確自己在教學創新中的優勢和劣勢。

教學創新不僅促進教師自我提升,更是教育改革的搖籃。在這個充滿探索的領域里,教師們集思廣益,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課程設計等,為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人文學院將繼續致力于精益求精的教學質量提升活動,使人文學院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

 

 

撰稿人:胡穎麗

編輯人:宮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