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新一屆“三國演義學社”成功舉行學術交流活動
在文學和歷史的星空中,《三國演義》宛若一顆璀璨而悲壯的星辰,以其獨有的光芒照亮了歲月的蒼穹。亂世英雄爭逐,權謀智慧交織,忠肝義膽與奸詐陰險并存,盡顯人性百態,千古風流韻事長傳。
12月4日下午,一場以《三國演義》為主題的精彩學術交流活動在人文樓107隆重舉行。活動吸引了我校眾多三國愛好者,大家齊聚一堂,共同探尋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背后的豐富智慧與人文價值。本次活動由“三國演義學社”新任社長管永輝同學主持,特邀請指導教師關四平教授與會,全體會員到會參加活動。活動由三個環節組成:一、關教授發表講話,并做了題為《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楊修》的學術講座;二、會員們以“我眼中的三國”為題,進行學術交流和分享;三、《三國演義》電視劇賞析和評論。
學術活動第一場,關四平教授作為本次主講嘉賓首先登臺。關教授就三國演義學社的活動開展,提出期望,指導方向,明確要求(包括珍惜、交流、態度、目的、重點五個方面)。他希望會員們在上一屆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并且要求同學們珍惜這個平臺與機會,不辜負姜理事長和學校的殷切期望;加強學術交流,制定活動計劃,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參加每一次活動;希望同學們堅持練筆,寫好千字文;抓住鍛煉的機會,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接著,關教授以《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楊修》為講座題目,具體以《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的“楊修之死”為例證,為同學們寫作學術論文做出示范。他首先列舉出當今學界對楊修被殺原因的幾種已有觀點,并對其進行簡要評述。在此前提下,他提出自己的新論點:“楊修觸犯了曹操的底線:介入立儲之爭,且陷身過深”。然后,關教授就以六件具體事例分三步逐層深入論證之:第一,聰明敏捷,露才揚己;第二,思想深刻,冒險直言;第三,介入家事,陷身爭儲。其中第三步是深入論證的重點,且以賈詡和岳飛作為旁證,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全神貫注,不時與關教授互動交流。許多同學表示,此次講座讓他們對《三國演義》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小說或影視劇中的表面故事,而是深入到作品的細節描寫與現象背后的本質之中,領悟其中可用于當下生活與工作的智慧和經驗。
學術活動的第二場,由來自新聞學院的孫瑜同學登臺發言,對其“我眼中的三國”進行分享。她講述了三國匯聚的英雄、智慧的博弈、亂世的情誼與悲劇、文化的交融和傳承,這些內容皆深深觸動著會員們的心靈。
學術活動第三場,影視觀賞與原著比較。會員與關教授共同鑒賞《三國演義》電視劇第一集的前半部分。觀后,同學們就電視劇與文本原文比較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關教授根據大家的討論,做了總結發言。他具體指出:“桃園三結義”的情節十分重要,特別是結義誓詞中“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兩句話更為關鍵,可謂是貫穿全書的主題,但在電視劇中卻并沒有得到凸顯,而是作為插曲的背景畫面一晃而過,這是不合適的。像這樣的地方大家一定要閱讀原著的文字,細致比較,不斷提高鑒賞與分析水平。由此舉一反三,引發了同學們對原著與影視劇比較課題的深入思考。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文學研究與歷史文化的傳播搭建了良好平臺,也讓更多人在領略《三國演義》魅力的同時,思考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關教授的講話與示范,會員們初步掌握了學術論文的寫作要領和學術規范,學會了小論文(千字文)的構思角度、寫作要領和論證方法,進而可由小及大,小題大作,邁進研究文學作品的門檻,開啟學術研究的進程。
撰稿人:孫瑜?管永輝
編輯人:李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