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風云 悟歷史智慧 | 三國演義學社文學交流活動

活動伊始,管永輝同學與會員們分享他撰寫的《論“桃園三結義”原著與電視劇異同對比》的小論文。

“桃園結義情如海,恩義昭昭志滿懷”,原著中桃園三結義寥寥數筆,卻勾勒出劉、關、張生死相隨的情義,以及“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核心思想,文字雖簡,力量萬鈞。電視劇則以細膩畫面與生動演繹,將結義場景具象化,人物的神態、動作使觀眾仿若置身其中。他認為二者各有優劣,相輔相成。原著賦予了讀者無限遐想,讓讀者可以盡情塑造內心中的英雄形象。而電視劇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改編和拓展,豐富了人物形象,使得這一經典片段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二者對于《三國演義》的研究都不可或缺。

接著李昕擇同學登臺分享《淺談呂布之死因》的小論文,眾人皆為呂布嘆惋。李昕擇同學認為:“剛愎自用失良策,狂妄豈知禍事多。見利忘義恩仇斷,多情優柔陷網羅。”呂布自恃武力超群,不聽忠言,剛愎自用。其反復無常,為利而叛,終致眾叛親離。雖勇猛無畏,卻因多情而優柔寡斷,在亂世之中,此等性格缺陷使其難以成就大業,殞命白門樓,徒留后人感嘆。

孫瑜同學以“曹楊之遇:才志相斥 惜嘆楊修”為話題。講述楊修之才,猶如夜空流星,璀璨卻短暫。“身逢亂世才情顯,志比鯤鵬意未酬。”他才思敏捷,然鋒芒過露,與曹操的權謀之道相斥。曹操志在天下,楊修卻屢屢猜中其心思,終因“雞肋”之事觸怒曹操,進而引來殺身之禍,令人不禁為其才志未展而唏噓。

朱昱蒨同學題為《論孫權勸學》的發言亦成為討論焦點。“東吳霸業圖中興,勸學呂蒙意蘊深。”孫權勸呂蒙,背后深意諸多。彼時張昭為首的“抱殘守缺”勢力阻礙東吳發展,孫權需培植親信,呂蒙以其特殊政治身份成為不二之選,且東吳政權在武人當權下,正逐步向世族化靠攏轉型,文化教育政策亦需推進,孫權勸學之舉,實乃高瞻遠矚,推動了東吳的發展與變革。

許耀輝同學與大家分享的論文題目是《無名將星徐榮》。徐榮雖名聲不顯,然其戰績斐然。在亂世征伐中,他以非凡軍事才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故事鮮為人知,卻也引起了在場會員對那些被歷史塵封的英雄人物進行熱烈探討與深切緬懷。

最后齊錦程同學以“義薄云天關圣帝,單刀赴會展雄威”為題,論述了關羽的忠肝義膽,威震華夏。他向會員們講述了關羽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之舉,這盡顯英雄氣概;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之績,銘刻青史。然其剛而自矜,終致大意失荊州,麥城兵敗,英雄末路,其傳奇一生令人敬仰,亦令人深思。

此次《三國演義》文學交流活動,效果很好,會員們按照上次關四平教授的指導,具體思考《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或情節中問題,也可以將《三國演義》原著與電視劇做比較,思考成熟就撰寫成千字文,在活動中與其他會員分享。這次登臺發言的六位同學就是這樣做的,效果明顯,交流中各有收獲,通過對《三國演義》諸多情節、人物的深入剖析,初步開啟了通往《三國演義》學術研究的大門。會員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文學與歷史的交融中,領略了三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了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處世哲學。

這次活動之前,社長管永輝同學向關四平教授談了活動安排的想法,得到關教授的支持;活動之后管永輝又向關教授匯報了活動的情況,并且把會員們已經寫出來的在會上交流的小論文(千字文)打印稿面呈關教授,請他批閱指導。

 

 

撰稿人:孫瑜 管永輝

編輯人:李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