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院基礎部舉行“人文內涵植入課堂”教學研討會
為了將人文內涵更好地植入到課堂講授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社科學院基礎部的全體教師于2019年8月28日(周三)下午舉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以教研室為單位分別進行,由各教研室主任主持,關四平院長蒞臨現場并進行指導。
英語教研室本次研討的內容圍繞《大學體驗英語1》的一、二單元展開。各位老師各抒己見,對每篇課文進行了深度挖掘。就第一單元的大學生活話題,大家一致認為要在課堂上與學生們探討大學的本質與內涵,大學的真正意義以及大學精神的體現。提高與充實大一新生對大學的認知,鼓勵學生們擺正心態,端正態度,及早做出人生規劃,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的多樣化人才。針對第二單元的內容,各位老師圍繞著夢想的話題展開討論。通過使用案例教學法,向學生揭示夢想的含義及作用,引導學生真正付諸實踐。同時也要從辯證的角度使學生們認識到,即便美好的夢想沒有實現,只要曾經為之努力過,那也是完成了人生的一個閃光過程。
同時,基礎教研室的老師們也進行了熱烈的研討。英語老師們的研討內容是以《大學體驗英語1》和《大學體驗英語3》的第一單元為例。各位老師在透徹分析文本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從細節出發,挖掘了每篇文章的人文內涵。以《大學體驗英語3》的第一單元為例,要從課文中的故事出發,結合最近熱門的利奇馬臺風、巴西熱帶雨林火災以及大家熟知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呼吁學生們從自身出發,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基礎教研室的大學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以魯迅的《傷逝》為例,探討了如何在講課過程中向學生們滲透人文內涵。他們一致認為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除了考慮教學內容外,還要關注教學法,提出要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學會分析,提升其閱讀能力。讓學生自己會讀,愿意讀,這才是最重要的人文關懷。
最后,兩位教研室主任分別對本次研討會做了總結,對各位老師的表現給予了肯定。劉冰主任用“種樹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立其德、養其心”來督促大家作為老師,要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陸芳蕊主任強調,人文學院開設的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通識課程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各位教師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將人文內涵教育切實深入地貫徹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最后,關院長談了三點意見:一是,不走形式,注重實效。要真正地為老師們提供交流和切磋的平臺,使老師們有所收獲,有思想共鳴。以后要經常性的以不同方式進行這樣的教學研討。二是,立足文本,深入解讀。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防止游談無根,隨意發揮。三是,精煉概括,提綱挈領。對提煉出的觀點,要加強論證,從而在加強人文內涵分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本次研討會各位老師都能深入透徹的研究課文,發表自己所挖掘的人文內涵以及教學體會。通過研討,老師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為后面的教學實踐積累了素材和靈感。人文社科學院的老師們會在未來的教研活動中繼續探索前行。
作者:胡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