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院召開應用型大學建設第四次研討會

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下午,人文社科學院在志存樓125教室舉行了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第四次研討會。本次會議由呂元主任主持,人文社科學院陸芳蕊主任、肖劍平主任及全體教師參加。人文社科學院關四平院長蒞臨會議,聽取會議內容,進行點評和總結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會議開始,呂元主任向大家介紹了本次會議的主題和議程。他指出,人文社科學院針對“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的研討已經進行了多次,今天的會議在以往內容的基礎上會更加深入和聚焦,著眼點落在“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我們邀請各教研室的教師代表來談體會,講心得,以此來推動和促進各學科在實際課堂和考核中的改革與創新。

首先,來自英語教研室的楊芙蓉老師發表了題為“以就業崗位為導向的應用型大學英語本科課程建設”的講話。她指出,通過參加夏校長關于應用型大學課程建設的會議和學習相關材料,她理解的應用型課程有兩個方面,一是,課程為學生的就業服務,二是,課程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第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的設置和課程所教授的內容要以學生的未來就業崗位的要求為標準,為未來的工作崗位服務。第二,掌握學習方法。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學生通過在學校的學習能夠完成與英語相關的工作或滿足生活的需求。第三,掌握英語的學習技能。英語語言學習中,通常要掌握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學會該門課程的學習技能。第四,側重點不同。基礎較好的班級以通過四級考試為主,在通過四級考試之后,可以調整為根據其專業來進行教學。第五,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根據工作崗位要求和學生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校內課程設置。

接著,英語教研室的胡風麗老師以三大方面和三個結合來談自己的思考。第一方面是更新教學觀念,明確培養目標。深化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這個觀念,同時建議授課教師與所教課程的專業教師合作,參考各專業的項目包和培養方向,使教學有針對性。第二大方面是創新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口語訓練課程,采用四、六級口語考試形式,以自我介紹或陳述、同伴間對話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也可模擬真實場景(機場、酒店、購物中心等)進行實操,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課上與課下相結合:胡老師提到在去沈陽師范大學學習的過程中,該校所提供的線上輔導材料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書籍,譯文,四六級題庫,英語學習app等。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相結合:關于這一點,在夏敏校長的講話中反復提到人才培養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解決法等教學法進行推動。第三方面是優化考核方式,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現行的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評價所占比重相對較少,針對此點可逐步提高形成性評估所占比例,包括網絡自主學習、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參與互動情況、小組合作情況等;還可以適當增加課外知識,試卷內容可以包括聽力、寫作、 口語等,達到考評內容能力化。最后,考評成果多元化,有試卷、小測驗、口頭匯報、演講、音頻、戲劇表演、PPT展示等多種表現形態。

之后,基礎教研室的金明輝老師和鄧大軍老師也就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和現狀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首先,金明輝老師針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教材改革和分級教學。目前大學英語所用的教材偏研究型和學術型,在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過程中體現的實用性較低。面對當前的形式以及短時間內不能替換教材的情況,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可以降低教材難度,減少教材理論比重,增加專業英語知識,補充跨文化常識,專注四六級考試內容的教學。金明輝老師提到的另外一點就是分級教學。具體操作是大一的學生可以著重進行四級考試知識的輔導和講解,在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階段提升過級率;大二的學生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際的內容或者使用跨文化交際教材,以此來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文化差異。同時也可以增加專業用途的英語,包括進行產學研融合。如,動畫英語,主播英語。其次,金明輝老師針對考核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教學內容的考核。口語和聽力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涉獵較少,在去沈陽師范大學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在線聽力平臺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此平臺進行任務布置,過程追蹤,練習評價等操作,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鑒,把聽力平時的練習和訓練作為考核形式之一。對于口語考核,可增加階段性的考核內容,如即興演講等方式來提升口語的考核比重。另一方面,針對考核比例,根據目前的學生現狀,我們可以采用成績乘以系數的方式來制約學生的課堂表現,提升課堂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

鄧大軍老師根據自己所教授的大學語文課程,從課上教學、課下活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其一,課上教學主要以結合專業特征為出發點。他從授課環節和授課內容出發,結合自己所教授的?長恨歌?為例,在講授過程中提到了經典的神話形象。在給動畫專業上課時,他會向學生推薦該神話形象,旨在為其動畫設計和形象開發提供參考。類似的還有?搜神記?、?太平廣記?等名著,為學生進行腳本設計和人物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料和背景知識。其二,課下活動的組織和設計可以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不論是上學期的“中文演講大賽和誦讀比賽”還是本學期即將要開始的“校慶30年詩朗誦大賽”,尤其是后者,都對學生的原創詩歌的寫作能力、朗誦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脫稿的背誦能力都是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和考核,符合應用型大學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最后就是考核方式。他建議使用實踐性較強的考核方式來代替一張試卷的傳統方式。如,采用PPT展示類進行期末考核,教師針對學生的表現給出分數。

最后,來自于體育教研室的李可心和郭丹老師也從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兩方面來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意見。

李可心老師提出,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研究理解了應用型教育更多是關注學生后期就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在理解和支持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基礎上指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還仍需要關注對人本身的培養以及對其人文素養的培育,保證人才培養的完整性和科學性。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很關注自己的課程分數和課程標準,良好的成績會促進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針對考核方式這一項,李可心老師在本學期做出了改革,平時50分的成績拆分為35分。基于OBE理念和TBL團隊學習模式,對每一個章節的內容在期末均進行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向上精神,自我突破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把考核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前期的學習是重點,是促進團隊成長的發力點,之后再進行考核。素質拓展課程的特點是基于OBE理念來設計課程,學生自己也可以設計考核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隨后,郭丹老師針對考核方式的改革給出了詳細的方案。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現狀以及體育課學技能、學技術的教育目標,就目前3:2:5的考核比例,郭丹老師本著全面考核和綜合評價的原則給出了一些改革建議。第一,加強學生課堂自主練習能力。第二,提升學生運動參與能力。針對學生出現的見席或不參與運動的現象,郭丹老師通過反復設計教案和體育活動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第三,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每學期開學前郭丹老師都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掌握有焦慮、抑郁傾向、負面情緒或心理問題的學生。她引導學生來以正面、積極、和樂觀的心態來進行體育鍛煉和練習,達到排解壓力和釋放情緒的目的。第四,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教育部專家多次提出要培養終身體育的概念。針對現在學生體育課只在大一或大一和大二才設置的情況可以向學生宣傳終身體育的意識。她更以一個學生的實例來說明教師的鼓勵、體育意識的宣傳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出勤+自我評價的考核。她教育學生體育課不應以最后的分數來衡量自己是否有進步和提高,而是要以身心健康、健全優秀的人格、運動能力、體測成績和身體協調性等為衡量的標準,給自己以合理和科學的評價。綜上所述,郭丹老師建議以上五點占50分作為平時成績,最終的技術考核占50分,兩方面相結合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來達到全面考核學生的目的。

會議的最后,關院長首先引領全體教師重溫了夏校長的講話,對其中重點內容再一次做深入細致解讀。

比如:他解讀了夏校長講話中提出的“全校上下達成五個共識”:即1.遼傳不是研究型大學,也不是技能型高職院校,而是一所本科應用型大學;2.遼傳培養的學生不是專注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只會具體操作的藍領技工式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運用知識改造世界的工程師、設計師、管理者; 3.遼傳專業設置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盯行業發展趨勢; 4.遼傳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具有橫向可遷移的適應能力,又有縱向能提升的專業能力。5.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坐等等不來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只有全校上下,齊心協力,瞄準這個目標方向 ,一步一步、扎實推進,才可能實現。人文社科學院全體要以此為思想意識的引領,統一思想,穩扎穩打,凝練成果,落到實處。

再比如:關院長解讀了“應用性大學”內涵部分,強調了“應用型大學教學體系重在‘應用’二字,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應用型是一個方向。培養的學生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要具備服務地方、服務行業和產業的能力”;“應用型是一條道路。道路就是要有奮斗目標,并且能看到實現目標的路徑。”等一系列重點問題。

又比如:關院長還針對“社會需求導向”“橫向遷移”“縱向提升”“公共基礎課程”“通識選修課程”等若干與人文社科學院所涉學科課程關系密切的部分進行了重點解讀。

關院長還就本次會議幾位教師代表的發言進行了總結。他首先指出各位教師的體會和觀點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可操作性。英語和大學語文的老師注重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結合,教師強調應用的連鎖反應即帶來了學生應用意識的增強,達到了應用效益的增值。體育老師則側重于考核方式的思考,具有改革精神和意義。大家的觀點和建議都為形成我院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方案添磚加瓦,真正做到了集思廣益,廣開言路。

本次會議的最后,關院長就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了布置。他指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在4月份的工作主題是“交流研討、成果總結”。我們今天的會議在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兩方面已經在研討和總結的路上。我們有了一定的新思維、新成果和新措施。4月份的活動內容是“應用型大學建設大討論,提煉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將成果落實為具體改革措施、配套規章制度”。關院長鼓勵大家繼續開拓思維,勇于創新,分享成果,形成措施,不斷探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之路,最后按學校要求,形成《人文社科學院高水平應用型學院建設方案》。

 

 

撰稿人:李晶

編輯:張明林? 曲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