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共享,傳遞書香—人文學院舉辦讀書分享會
開卷有益掬書香,披閱心得共分享。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營造積極進取、保持上進的氛圍,豐富教師課余生活,積極構(gòu)建學習型隊伍,人文學院于10月18日下午,召開讀書分享會。為了更多老師有發(fā)言機會,分享會以中文系和外語部為單位分別舉行,由呂元主任和李晶主任分別主持。關(guān)院長參加了中文系的讀書分享會。
在外語部的分享會上,呂元主任首先為大家說明了本次分享會的會議議程及意義。他表示,應多讀書,讀好書,不斷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會議中,老師們熱情高漲,共有3位老師積極發(fā)言。
首先,人文學院外語部趙明非老師分享了他的讀書心得。趙老師分享的書是戴爾·卡耐基先生的著作《人性的弱點》。該書講了很多道理,他表示其中令他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每個人都喜歡別人恭維自己,贊美自己,人類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聽到批評自然會心里難過,會有意無意地以種種方式來拒絕、逃避批評。” 面對批評和贊揚,我們肯定都喜歡后者,這除了可能是批評者缺乏批評藝術(sh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評和贊揚本身會使人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心理反應。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批評和贊揚學生的方式,只有恰當好處的方式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接下來是人文學院外語部李菲菲老師的分享。李老師分享的書籍是傅佩榮的著作《哲學與人生》。她表示這本書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學就是培養(yǎng)智慧、發(fā)現(xiàn)真理、印證價值。通過培養(yǎng)思考習慣、力求知行合一,我們即可慢慢提升自己的學習素養(yǎng)。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設計更多的啟發(fā)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考習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接下來是人文學院外語部郭林強老師的分享。郭老師分享的書籍是《認知天性》。 該書是美國三位心理學家對最新認知科學中關(guān)于人的學習所做的科普性總結(jié)。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有三點。第一,人只有學習讓大腦感受到難度的東西才會激發(fā)深度學習。 第二,人的學習過程以及最終結(jié)果需要建立所學知識的模型化結(jié)構(gòu)。第三,記憶過程分三步:編碼、重復、提取。學習需要深度理解,然后不斷強化,對記憶的提取尤為關(guān)鍵,不斷自測就是常用的提取手段之一。
在中文系的分享會上,李晶主任首先為大家說明了本次分享會的會議議程及意義。她表示,在假期與開學后的閱讀過程中,老師們讀書熱情高漲,希望大家把各自的心得與同仁交流。
第一位發(fā)言的是陳姝老師。陳老師分享了蔡磊的故事。陳老師說蔡磊之前的職務是做到了京東副總裁,他一路奮斗然后到北京上大學工作,先后在三星、萬科、京東做財務方面的工作。他是中國第一張“電子發(fā)票”的創(chuàng)始人,但是因為胳膊持續(xù)地感覺到肉跳,于是去醫(yī)院,最終確診為漸凍癥。面對疾病,有人可能選擇放棄,有人選擇配合醫(yī)生積極治療,但是蔡磊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他說要打光最后一顆子彈,向我們展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抗爭精神。蔡磊說“我信,絕望之外的希望;我信,努力之后的可能;我信,生命之上的意義”。
第二位發(fā)言的是中文系王娜老師。王老師分享的書籍是《快時代慢閱讀》。王老師說誠如書名所言,希望我們一起用慢閱讀來抵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碎片化和娛樂化,重新建立起人與文學閱讀之樂的古老聯(lián)系。這本書的價值點,不僅在于作者為我們剖析了時代的弊病,還用自己豐富的文學教授的經(jīng)驗,為讀者們提供了十四條閱讀規(guī)則和五種文體的閱讀示范,幫助我們獲得更為豐盛和透徹的閱讀體驗。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浮躁社會的一劑清涼貼,可以讓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重新收獲閱讀的快樂。
最后,關(guān)四平院長對此次讀書分享會的開展和教師們的表現(xiàn)做了點評,對帶來分享的教師們給予好評。關(guān)院長指出,讀書是一門學問,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可以細細咀嚼,也可以快速略讀。作為大學教師,更應讀一些與專業(yè)、教學相關(guān)的書籍,讀書要有針對性、目的性、計劃性,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關(guān)院長號召大家多去學校圖書館借書并閱讀。他向大家推薦了從學校圖書館借閱的一本好書——《陳寅格的最后20年》。
人文學院本次讀書分享會的開展,促進了教職工的溝通交流,使老師之間形成了進取、互學的氛圍。大家從優(yōu)秀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而提高文化底蘊和文化修養(yǎng),切實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撰稿人:楊本增
編輯:李佳頎? 張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