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濃情暖冬日,齊研共思促提升——人文學院舉辦教學創新研討會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學思并進,是每位教師的共同愿景。為提高教師教學創新水平,人文學院于11月29日下午,召開全體教師教學創新研討會,旨在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會議上,中文系陳姝, 陳玲玲兩位教師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課堂視聽盛宴。會議后,人文學院全體老師對兩位老師的教學展示進行了細致的點評。最后關四平院長對此次研討會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

 

一、集中研學,“真”實踐

一筆一畫盡顯漢字魅力,一撇一捺傳承中華文化。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一筆一乾坤。陳姝老師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造字法”為題,帶領同學們欣賞了形美如畫的漢字演變過程,通過對例子分析理解“造字法”中“會意”的內涵。隨后,又對會意字進行了分類。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比較“同體意會字”和“異體意會字”之間的差異,從而對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和古人的智慧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思想內涵煥發生機。接下來,陳玲玲老師以《莊子·養生主》中的典故“庖丁解牛”為話題,分析闡述其思想內涵。陳玲玲老師整堂課以問題為導向由淺入深引發學生對“庖丁解牛”思想內涵的理解。首先以奧運冠軍徐夢桃奪冠和王羲之酒后所著書法名篇《蘭亭集序》為例,讓學生對“道”和“技”進行探討,從而得出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否達到一種“全然自在/無功力目”。緊接著提出如何才能達到“道”的境界?引導學生得出“消除雜念,超然物外”的結論。隨后,陳玲玲老師以《人世間》中的“心齋”為切入點,引出只有“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才能達到“道”。最后指出:如果“道”指向的是全然自在,超然忘我的狀態,那么“道”與孜孜以求,反復實踐的追求之間是否矛盾?由此將“庖丁解牛”的思想內涵上升到應該順應自然,保全天性。學生最后能夠將“庖丁解牛”的思想內涵與實際生活和未來求職聯系起來,從而認識到要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遵循本心,努力探索從而才能達到自己的“道”。

 

二、分享交流,“促”成長

教無崖,研無盡,研前有準備,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兩節精彩的課例展示之后,人文學院的老師們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交流分享,現場氣氛熱烈。老師們各抒己見,其中劉寧寧老師對兩位老師的表現進行了細致的點評。陳姝老師的課件制作精美,授課邏輯性強,但要在大賽中突出,還需要在語言上更顯張力,用文字所蘊含的文化故事引發學生共鳴。對于陳玲玲老師授課,劉寧寧老師給出的建議要從互動的語言、內容的選取以及內涵的解讀三方面進行改進。

 

中文系李晶主任對兩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首先指出兩位老師為此次參賽付出了很多辛苦,在全力準備的同時也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其次針對兩位老師的共性問題給出了精辟的點評,建議兩位老師要從以下五方面進行完善:亮點突出、時間管理、避免授課過程平鋪直敘、內容深度挖掘和凝練教學語言。

 

外語系呂元主任則進一步明確了參賽的細節要求,如講課過程中盡量做到脫稿,不要有多余的肢體動作。同時對授課過程中學生活動時長,問題設問,創新報告,寫作規范性以及錄課視頻清晰度等做出詳細解釋。

 

會議最后,關四平院長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總結和概括。關院長強調表示,本次教研活動非常有實效且有意義。本次我院教師參加學校舉辦第三屆教學創新大賽給與高度重視,對于參賽的作品要具有高水平和競爭力,同時鼓勵兩位老師要以最佳的狀態和最高的水平來參賽,做到“不做則已,做則做好”。

 

研而不究則虛,究而不實則淺,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想要爐火純青,還需要不斷錘煉,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自己深耕厚植,更離不開集體的細磨精研。通過此次研討會,每位教師受益良多。兩位參賽老師認真聽取各位老師的意見建議、反復打磨、精心備課、力求取得好成績。人文學院今后也一定會在教學專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教育之花也將愈發燦爛。

 

 

 

撰稿 | 武婷

編輯 | 李佳頎 王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