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武芳
編輯 | 王鑫鑫
]]>在大會開幕式上,關四平會長代表中國三國演義學會致開幕詞。他提交大會的論文《論羅貫中創作歷史小說的加減法——以“東吳三督”呂蒙、朱然、陸遜為中心》,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好評。
這次大會收到學術論文68篇。大會舉行兩場大會學術發言。然后分四個分會場進行學術研討。撰寫并提交論文的代表都有發表自己新的學術觀點的機會。
21日晚,關四平會長主持召開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理事會議,他總結了過去幾年的工作,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理事們表決通過了吸收新會員、增補副秘書長、推舉新理事等四項決議。理事會議本著“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則,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討論,優化方案,團結和諧,民主融洽。
這次學術大會開得很成功:參會代表人數多,學術層次高,來源地域廣;提交論文數量多,觀點新穎,視野開闊;承辦單位竭盡全力,籌備細致,服務優質,受到一致好評!
撰稿人:李晶
編輯:李佳頎 張靜怡
]]>
人文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班杜碩、趙青燕同學正是這群青年的優秀代表。杜碩的散文作品《當我重回那條河》刊登在《沈陽日報》“萬泉”副刊,與女真,李民(李銘)兩位名家同列!萬泉副刊,有近七十年歷史。國內名家,如汪曾祺,史鐵生,賈平凹等各路豪杰均在此演練過絕技!沈報也是東北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影響廣及四方。趙青燕的詩歌作品《偶遇一場音樂會》、《童年》刊登在《朝陽日報》,《朝陽日報》創刊于1973年,由中共遼寧省朝陽市委主辦,是中共朝陽市委機關報。二位同學美文小荷初露,風致綽約,牛刀小試,值得稱許!
二位同學在人文學院教師劉恩波的指導下,結合專業特色與課程特點,以助力學生發展為宗旨,關愛并指導學生文學閱讀與寫作,提升學生文學興趣與技法,促進學業發展與專業拓展,培養學生高雅趣味與品格,助力書香校園建設。杜碩同學的散文作品主題:以家鄉河為背景,展開一系列聯想及抒情,表達了對故鄉河的深切情感,并對血緣密碼、人文歷史相關方面進行延伸思考。趙青燕同學的詩歌《童年》以歷經生活洗禮的中年人對童年的追憶為主題,《偶遇一場音樂會》以人類與自然共舞為主題,體現了對生命的贊美,對自然的歌頌。
近年來,在遼寧傳媒學院“為國家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精英”辦學使命引領下,人文學院高度重視結合專業優勢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營造校園人文氛圍,積極投稿,執筆為文,落字入心。兩位同學作品的發表表既是對人文學院學子寫作能力的肯定,激發了學生積極創作的潛力與熱情,也是學院加強內涵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推進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附學生介紹:
杜碩,2002年出生于山東濟寧。個人愛好:寫作、音樂、繪畫。
憑著對外界事物無比敏銳細致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感受轉化為文字,用細膩的文筆描繪世界、抒發感情。
趙青燕,2002年出生于遼寧朝陽。個人愛好:閱讀,唱歌。
在文學概論教師劉恩波的悉心指導下,她的文筆經過錘煉顯得更加嫻熟流暢。這兩首詩歌,文筆流暢,如行云流水。
下面一同來欣賞作品:
當我重回那條河
???????????????????? 杜碩
? 天光破曉,蒼穹將星子贈予河流,我折一叢葦葉,苦澀的味道附上我的衣角,那河又回到我身旁。
葦葉的氣味愈加濃烈,充斥著我的眉眼鼻息。碧綠的葦葉在風中翻滾,木船從河的那岸滿載一船晨光駛來,岸上還未建起冒著濃煙的高房,明珠樣的水花忽而攀上荷的裙角,是什么驚擾了這片安詳?是我年輕的祖母,青絲還未染上霜雪,皺紋也還未堆上眼角,柔荑劃過水面,那雙飽滿有神的雙眼溫柔地注視著河邊玩耍的兒子,細碎的陽光從他們身旁穿過,灑落在河面上,波浪將它翻卷成點點光亮,于是河里也有了星辰。它隨流水從祖母洗衣的指間穿過,在我父親的童年中閃爍。我讓葦葉隨風飄蕩,落地長成一片碧綠的海洋,水波溫柔地親吻河岸生長著的蒲草,“這河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母親河啊……”祖母的話從孩童的耳邊經過,隨風從蘆葦叢穿過,卻在我的耳畔間停滯不前。
蓬松的葦花從我手中的葦葉上飄落,隨風去向四方,落在花生秧上,落在女孩的羊角辮上,她小小的個子似乎要被葦叢吞沒,她眼中的河是從未見過的波瀾壯闊。一旁祖母的臉龐被河水映照地紅潤鮮亮,只是河水的波紋已悄悄附上了眼角,楊柳風緩緩吹過,一顆顆嫩綠的蓮子從祖母因常年勞作而布滿老繭的手上經過,遞到女孩手上,我聽見老祖母緩緩說道“蓮心苦喲,吃了有益處的。像日子,吃點苦總是值得的。”年幼的女孩不懂,只惱著清甜的蓮子何苦要生著苦澀的蓮心,葦葉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岸上的西瓜藤在濕潤的泥土里一寸一寸地生長,網欄里的家雁挺起胸脯撲動著灰褐色的翅膀,女孩就這樣嚼著微苦的蓮子走過故鄉的河,走過光陰的河,走向我的影子里去。我折一叢葦葉,回到那河旁。
生命的來處與去處在河中浮現。
我俯瞰河中流淌千年的水,是否有著我祖輩留下的喃喃低語?是否有著我先輩留下的細細沉吟?歲月被延長,流年被喚醒。這是流淌著血脈的河,是記載著家族的河,牽連著,羈絆著我們的,原不是河,一代一代的人們在這里耕作生息,將血緣的密碼傳給后人。河已不再是河。我注視著河的兩岸,我的曾祖母是否在這里漿洗過藍底白花的布裙,我的老祖父有沒有在這里收起雪白的漁網?生命的脈絡在水中隨波浪匯集,出現在我眼前。河已不再是河。
葦葉苦澀的氣息夾雜著水藻的腥氣蔓延,伴我回到那河旁。我看見河里的白鰱想要躍出水面,土琵琶彈著不變的老調,冒著濃煙的高房已在河邊建起,天色漸晚的時候,傍水而居的人們仍循著日落而息的習慣熄滅了漁火,汽船從河上快速駛過,驚起水中的白鵝,鄉人用皸裂的手慢慢地織著捕魚的網。河水忽而不再流淌,蒸發成茫茫白霧。我定睛看去,匯成白霧的水珠里凝聚著的,原是祖輩們留給后代的無窮的精神財富,以及無形的教誨熏陶,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敬畏自然,令河水不息流淌著的原來不是水,而是這些無價的精神與信仰。天空贈予河流光的碎片于是河里有了星辰,河因陸地沒有波浪于是折射出光影掛在房檐之上,而我的祖輩們,你們把這條布滿星子的河留給了我。
我在霧中奔跑,葦葉的汁液浸到我的手上。白霧又匯聚成河,奔向四方。那河又回到我身旁。歲月在河中洗盡鉛華,血脈與精神是否已成為河底最深的淤泥?任水流沖刷,絲毫不減一絲一毫,繼續向來往的兒女寄以最深切的言語。我掬一捧河水,讓河親吻我的臉龐,我要牽著她的手,讓她告訴我千年前的境況,告訴我河底有沒有大禹留下的息壤。我隨她在蒲草上奔跑,葦葉的氣味蔓在她的周際,她只哼著古老的小調,卻不回答我的問題,只笑著把我手中的葦葉折成舟,與我一同乘舟游于河上。我聽見水車在轉動,聽見綠綺被彈響,我看見已經被淹沒的土地又顯露回水面上,看見布滿銅銹的古幣在淤泥中沉睡,沒有發芽的稻種在水中浮沉。
這世上的千萬條河流出現在我眼前,它們星羅棋布的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聯系著河的兩岸,聯系著古往今來,它們無孔不入滲透著每一寸土壤,悄無聲息的將人們聯系在一起。令那河奔騰不息的,是水的流動嗎,更是人類文明留下印記讓它綿延不斷,它們融匯聚集將世界聯系。我望見河的那端,亞當在拯救洪水中的生靈,恒河中的人們在虔誠的聆聽心跳,河的這岸,伏爾加河的纖夫在烈日下行走,長江中的禾苗在向上抽長。她垂下密密的眼簾,只見日暮西沉。
河流將星子還給蒼穹,葦葉的氣息融入黑夜。
我已不在河旁,而河在我。
偶遇一場音樂會(外一首)
趙青燕
微風輕柔拂面
云朵漂浮不定
轉角間
偶遇一場為大自然演奏的音樂會
三五好友
同赴一場春日宴
湖水被涂上高光
波光粼粼
雀兒聽得津津有味
在枝頭拍手叫絕
童年
趙青燕
正在海邊沐浴的石頭
被孩子撿起
埋進沙里
大人們也拿著工具
幫忙辦這場葬禮
恍惚間
回頭看
原來被埋葬的不是石頭
是童年。
撰稿人:佟彤
編輯:李佳頎?孫天如
]]>參加這次學術大會的主要是黑龍江省紅樓夢學會的理事和全體會員,與會者達40余人。其中張錦池教授與關四平教授指導的博士生居多數。他們現在大都任教于黑龍江省各高校,都是在紅學研究方面和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者,其中也包括近年來涌現的紅學新人。
從參加大會者的年齡說,有年屆85高齡的全國著名紅學家丁廣惠教授,有年過80歲的北京大學高材生、張錦池先生的同學與同事、哈爾濱師范大學寫作教研室前主任呂福田教授,有年過80歲的牡丹江師范學院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紅學家和民俗學專家宋德胤教授。可以說這是一次黑龍江紅學界老中青三結合的人才聚會。
從參加大會者的地域說,既包括黑龍江的一系列高校,像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學院、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牡丹江師范學院、佳木斯大學、綏化學院等,也包括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的研究專家,還有張錦池先生的博士、現今在全國名牌大學任教的北京師范大學的杜桂萍教授,武漢大學的吳光正教授等。
遼寧傳媒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的領導和部分教師代表,也應關四平院長的邀請參加了這次學術大會。關四平院長利用線上會議的有利條件,特意邀請了人文學院外語部主任呂元副教授、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李晶老師、人文學院兼職秘書中文系教師武芳、中文系骨干教師隋金平參加了這次學術會議,目的是拓展人文學院中文系教師的學術視野,提升中文系教師的科研水平,增強人文學院的對外學術交流,擴大遼傳中文系在學界的影響。
撰稿人:武芳
編輯:張明林
]]>
這次大會開得很成功,與會學者就“古代小說研究的新視域與新材料”“古代小說史的宏觀與個案研究”“古代小說的文體學和敘事學研究”“古代小說理論研究”“古代小說刊印與地域文化研究”“古代小說名著研究”等諸多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于古代小說文獻與理論、刊刻與傳播等方面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突破,體現了古代小說研究的最新水平。
撰稿人:武 芳
編輯人:張明林
]]>
接著,由人文學院院長關四平教授向新同學們講述了中文學科門類的劃分:分別介紹了所含八個二級學科的名稱與內涵及所包括的研究方向。又從三個方面概括講解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辦學特色。還從專業的角度拓展到本科二學歷的申報專業與學習方面情況的介紹。
接下來大會在李主任主持下轉向學生方面的學習情況展示。李主任向大家展示了中文系2021級同學所獲得省級獎勵的喜報:一項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優秀獎。又和同學們分享了一等獎獲得者王子丹同學、三等獎獲得者呂清秀同學的參賽作品現場視頻。
隨后還有2021級同學的社團建設情況和他們的祝賀寄語。
李晶主任還請來中文系教師金明輝副教授代表人文學院全體教師向同學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代表全院教師對新同學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祝賀他們已經取得的成績,預祝大家學習進步,更上層樓。
李晶主任又安排2021級學生代表王子丹和呂青秀發言,她們代表2021同學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最后一項內容是:新同學給自己寫一句話,表達對職業愿景的期望。這是李主任安排的師生聯動的一個環節,新同學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新學期、新學校、新課堂的殷切期望,盼望著早日來到學校和老師們見面。李主任也表示將在學校新建的條件一流的人文樓迎接新同學們的到來。
這次會議開得非常成功。氛圍熱烈溫暖,內容豐富多彩,環節銜接緊湊。李晶主任主持得也非常好,親切自然,語短情深,生動活潑,真實感人。會議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圓滿成功。
撰稿人:武芳
編輯:張明林
]]>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在推動新時代紅學的發展中,要重視《紅樓夢》在當代的意義以及價值的研究。《紅樓夢》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的衰落和一群青年男女的人生悲劇,更是探索人性根本的書。它對人、社會以及世態炎涼、人情世故的深刻描寫,無不體現出作者曹雪芹對人、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憎惡。《紅樓夢》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不僅有著普遍性和深刻性,更有著永久性,具有永恒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紅學研究,希望讓人們更好地鑒賞和理解《紅樓夢》的意蘊,進一步認識《紅樓夢》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紅樓夢》、多讀一遍《紅樓夢》。紅學要寄希望于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良好的學術風氣、紅學界的團結及涌現更多的年輕學者。
?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表示,《紅樓夢》的經典地位能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不僅在于其自身的魅力,更離不開“紅學”對其魅力所進行的不斷詮釋。在新時期的紅學發展歷程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引領作用。四十多年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學術工作,在自覺引導紅學對自身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中,推動紅學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特色學科。《紅樓夢》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表達,不僅講述著唏噓不已的兒女情長,也書寫著濃烈厚重的家國情懷。要不斷發掘《紅樓夢》中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讓“紅學”傳播更優秀的中華文化,為當代人文素質的培養發揮更大的功用,進而在文化價值的重構中彰顯《紅樓夢》的獨特風采。在新的百年之中,紅學想要繼續發揮自身的“顯學”品質,唯有以文學為本,以時代精神為指引,尋著前輩的足跡,一往無前“再出發”。
?
年會分為兩場大會主題發言與四組分會場發言,共十場。與會學者圍繞“新紅學百年反思:成就與局限”“紅學新征程的熱點、前沿、方向與方法”“《紅樓夢》文本、文獻、文化研究”“《紅樓夢》經典普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文化意義”“《紅樓夢》的出版、改編與公共文化事業”“《紅樓夢》的域外傳播與對外文化交流”等議題展開探討交流,并對紅學未來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閉幕式由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沈治鈞主持。
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所長孫偉科作大會總結表示,會議討論中,議題眾多,組織嚴密,學者討論自由平等,述論嚴謹,話題深入,示范了學術至上、學術求真、實事求是的學風品格。相信此次會議一定能在未來的紅學發展中發揮隊伍的凝聚作用、成果的展示作用、學術的引領作用、發展的推動作用。
此次會議由中國紅樓夢學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紅樓夢學刊》編輯部承辦,得到國家社科基金社科學術社團主題學術活動立項資助。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國各地八十余位紅學研究者通過線上形式參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