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研反哺教學,強化科研育人功能!
項目研究背景
遼寧省沈陽市,古稱盛京,又名奉天,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沈陽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時期就已有了人類活動,而由于種種原因,沈陽本土歷史文化項目少,大多數人對于沈陽本土文化的理論基礎十分薄弱,迫切需要引導建設。

2019年7月,由遼寧傳媒學院數字媒體學院數字媒體技術系系主任孫琦主持申報,莊沈、武月紅、趙磊、趙晶晶幾位老師共同參與的2019年高校“雙服務”重點項目《沈陽歷史文化景觀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以石佛寺塔為例》正式獲批,該項目獲批之后,吸納了數字媒體技技術專業16級、17級、18級部分在校學生參與實踐研究,并組建項目實踐小組。該項目將針對沈陽市歷史文化景觀的本土化特點,用數字化技術作為載體,把保護傳承沈陽文化作為目標,展開實踐調研與研究,首次研究目標為沈陽市沈北新區七星山遼代石佛寺塔。該項目的立項研究在充分體現高校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強化科研育人功能的同時,還孵化并成功搭建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的實踐教學平臺,強化并凸顯出數字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在充分發揮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同時,也為廣大沈陽人民提供了一個了解自己家鄉本土文化、傳播本土文化的交流體驗與互動平臺,增強了沈陽人以及這所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城市自豪感。
項目前期籌備
調研走訪:在項目開展前期,數媒科研創新團隊對沈北新區七星山的遼代石佛寺塔進行了實地考察,為更深層次的了解歷史文化,項目小組的部分師生專程前往沈陽市沈北新區錫伯族鄉進行了參訪學習,使項目團隊更加了解了遼代歷史文化、七星山建筑群及石佛寺塔的發展現狀,并為探索遼代石佛寺塔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調研之后小組整理并形成數萬字的歷史數據調研資料,為后續項目的推進提供客觀準確的參考依據。

項目小組教師在石佛寺塔測量數據
技術培訓:為確保項目后續的成果能夠按預期計劃完成,項目小組結合專業優勢、將項目引進課堂,制定并組織開展系統性的有關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交互等技術能力的專項技術培訓,主要包括:項目方案書撰寫,實地考察調研報告,資料數據整理,需求評估與分析,系統設計與實施,任務設定與發布,公眾號建設與管理等內容,先后共有近30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校學生參與本項目研究與內容培訓,為項目成果展示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

實踐小組師生在進行項目研討
模擬實戰:項目團隊指導教師針對小組學生存在的個性化特征和個別化需求,把工作重心從實踐課堂孵化延伸到課外探索,在提供能力建設培訓的基礎上,以課題項目小組的形式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并深入學生小組提供項目督導支持,教師進行一對一的項目指導工作,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項目的執行能力。

項目初期成果
初期成果 /Initial results
在項目組成立的5個月內,項目組完成了石佛寺塔的建筑模型還原、七星山主峰的VR全景展示、文化語音導覽、七星山地圖導航服務,在此期間,項目公眾號累計發布課題報告達到十篇以上,同時配套提供了關于項目的語音講解和技術支持,從目前成效來看,項目進度已經達到甚至超出預期設定目標,是支持學生早進課題、早進項目團隊、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是數字媒體學院推動科研反哺教學的重要成果之一!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并體驗一下該項目的初期研究實踐成果吧!
項目初期成果展示

項目實踐平臺-沈陽歷史文化景觀數字化保護LOGO



虛擬交互體驗系統功能圖及微信公眾號
未來,數字媒體學院將從科技創新、藝術創新、文化傳承三個角度,搭建并依托文化傳承與數字化展示實踐教學平臺,全面推進學院的整體科研工作實現新突破、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