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微分享|第一期:遼寧非遺鑒賞——岫玉文化 匠心傳承生生不息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是多民族的省份,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岫巖玉雕,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玉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岫巖被稱為“玉鄉”,岫巖玉以其質地細膩純凈、儲量多而聞名中外。岫巖玉雕生產始于道光初年,岫巖玉雕以小件制品為主,岫巖玉雕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

2006年5月20日,岫巖玉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29。

2019年11月,岫巖玉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岫巖玉雕工藝品主要有素活、人物、花鳥、獸四大類。素活仿制秦漢以前的爐、瓶、鼎、薰等古器物,稱為素活。岫巖的人物玉雕,以取料廣泛見長,凡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無不入作,對傳統題材刻意創新。如玉雕“精衛填海”取材于“山海經”中的神話;玉雕“蚌仙”則移植于戲曲“白蛇傳”。

花鳥以花鳥、蟲魚等為創作題材的玉雕稱花鳥活?;B類玉雕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60年后形成專門一類。獸類魯類玉雕以馬、獅、象及傳說中的龍、胡麟等為主。此外,還生產文具、酒具、煙具、手飾、手球、獅鈕印章等,各類產品共100余種。

從歷史價值來說,它有5000多年的歷史,它和中國玉的歷史緊密相連,它體現于中國玉的傳統文化和深厚內涵。它對玉雕人物、花鳥、動物、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著本源和基石的作用。

玉雕藝術在岫巖流行甚廣,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由于傳統素活工藝選料難、工藝復雜、延時費力、人們又多受商品經濟影響,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傳統素活工藝有趨向滅絕的危險。

2、老雕刻藝人逐年減少,有影響的中青年雕刻人才不多,亟待加強培養。

3、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素活因生產和銷售周期長,許多藝人不愿生產素活,也是玉雕素活工藝受到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1942年出生的當代玉雕大師李洪才從藝四十余年,創作出不少精品和絕活兒。1964年,他的作品作為遼寧工人的禮品獻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及毛澤東主席。他的絕活兒玉雕《如意壺》可分別斟出兩種酒,涇渭分明;《九龍寶亭》的亭中有玉龍吐霧,玉珠懸于空中,永不落下。1999年澳門回歸之際,李洪才師徒設計制作的玉雕作品《九九月圓圖》作為遼寧省政府的禮品獻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受到廣泛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傳承并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