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微分享|第二期:遼寧非遺鑒賞——滿族刺繡 民族底蘊源遠流長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是多民族的省份,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上一期我們分享了岫巖的玉文化,這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滿族的刺繡文化吧!

滿族刺繡,遼寧省為滿族的發源地,滿族刺繡也發源于此。

滿族刺繡有很多種類,例如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錦州滿族民間刺繡、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其中滿族刺繡主要和最為突出的是錦州滿族民間刺繡。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俗稱“針繡”、“扎花”、“繡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滿族人聚居的廣大農村。通常以家織布為底襯,以紅、黃、藍、白為主調的各種彩色絲線,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參照圖案上下穿刺,織繡出各種紋樣,繡品包括服飾、日用品、喜慶節令等。繡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內涵。2008年,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的主要原材料是線和布。刺繡使用的一般為絲線和十字線。絲線光澤度好,適用繡制精致的花紋圖案;十字線線體柔滑,適用廣泛,是使用最多的繡線。刺繡常用的棉布類有平布、府綢、條格布、水洗布等;毛織類有法蘭絨等;絲綢類有素緞、喬其紗等以及化纖和混紡織物。工具包括針、布箍、剪刀、錐子四種。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藝術,保留著滿族原始的思維結構和原始造型,它是東北地區滿族手工母體藝術最基本的載體之一。它內容博大,想像力豐富,涵義深刻,手法新穎,形式多變,是研究、挖掘滿族歷史文化、歷史美學等方面的有利物證。

由于錦州地處滿漢文化交融會合的遼西走廊,所以錦州的滿族刺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保留了流傳于女真人在皮革上補繡的稚拙、純樸的工藝風格和以“生命樹”、“嬤嬤人”、“滿族神話傳說”等傳統的薩滿文化內容,又以極強的文化包容性吸收中原地區魯繡、江南地區蘇繡等地的技藝和文人畫的藝術營養,形成了豐富、粗獷的構圖中蘊涵細膩技藝的藝術風格,百年不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使用的工具是針、布箍、剪刀和錐子。作品內容突出人們渴望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主題,記述民族遷徙、信仰崇拜的歷史。圖案色彩搭配生動、熱烈。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傳承方式,舊時以家庭內部傳承為主,母親向女兒手把手地傳授技藝,并監督女兒繡出大量枕頂、幔帳、鞋面等作品。出嫁時,這些作品成為布置在新房中的嫁妝,以顯示新娘的才藝。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內部老一代向下一代手把手的傳授。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刺繡作者,是以老藝人為師傳承的,21世紀開始則集中分批進行技術培訓。據2007年統計,出生于19世紀的前三代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傳人都已經故去。第四代傳人有王桂蘭、蘇桂臣、王鳳蘭三位。滿族民間刺繡出現了后繼乏人的局面,這個重任于是落在了第四代傳人王桂蘭之女夏麗云身上。

作為第五代傳人,夏麗云自幼與母親和姨姨們學習刺繡。為傳承其民間刺繡工藝,她從2003年開始便有計劃地培訓青年一代和愛好刺繡人員,大膽地借鑒、融合蘇、粵、湘、蜀繡工藝,并積極地進行調查、挖掘、整理民間刺繡作品和資料,對繼承和發展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工藝有強烈的愿望和堅定的理念。其作品枕頂《獨占鰲頭》和壁畫《十相自在》,曾獲2005年葫蘆島國際文化節服繡藝術精品獎。2004年11月,受到了在錦州視察工作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親切接見,溫總理鼓勵她要把這項民族刺繡藝術發揚光大;2005年7月,受到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的接見,李書記對其創辦的夏氏民間工藝發展有限公司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和鼓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滿族刺繡正在處于后繼少人的情況下。既然結果已成定局,那就在塵埃落定前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