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微分享|第五期:山東非遺鑒賞——梁祝傳說 從比翼鳥到化蝶
山東是多民族的省份,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梁祝傳說
梁祝傳說,也是我們所知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流行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的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梁祝傳說概述圖
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是一則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白蛇傳傳說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今上虞區)江蘇省宜興市,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汝南縣聯合申報的梁祝傳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Ⅰ-7。據傳東晉時,祝英臺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并同窗三載。后,祝英臺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臺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臺相會,之后,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臺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臺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祝傳說形成與發展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東晉至唐,是傳說的形成期,主要表現為口頭傳說,主要在會稽、上虞一帶流傳。
第二階段
宋至民國初年,是傳說的發展期,傳播形式有早期的口頭傳播,轉變發展成為文字記載和文學作品傳播,流傳地域也躍出會稽一帶中心區域,輻射至全中國大部分地區,并流入日本、朝鮮、越南等東北亞、東南亞地區。
第三階段
民國晚期至當代,是傳說的成熟期。就傳說的內容看,這一階段淘汰了故事中“陰府告狀”,梁祝還魂團圓等情節,突出了祝英臺殉情內容,強化了愛情悲劇主題,突出地表現了民間反封建的民主意識,重新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故事情節結構。
梁祝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它以提倡求知、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以曲折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而受到民眾的喜愛。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周靜書從全中國各地搜集來的關于梁祝文化的資料、實物不計其數,整理文字幾千萬字,編寫的關于“梁祝”的正式出版物累計有上千萬字。退休后,周靜書仍發掘梁祝文化。1993年,周靜書與白石堅合編的《梁祝故事集》出版。該書收錄了全國各地關于梁祝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是當時全中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關于梁祝傳說的專集。接著,周靜書聯手全國梁祝研究家路工、莫高等,投入《梁祝文化大觀》的編纂工程。在鐘敬文的指導下,199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梁祝文化大觀》問世,整套書分四卷,共200萬字。該書的出版引起了中國國內文化學術界、民間文藝界的廣泛關注,在當時掀起了國際性的梁祝文化研究熱潮。2007年,在馮驥才的指導下,周靜書領銜的梁祝文化研究團隊啟動了《梁祝文庫》編著工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傳承并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