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微分享|第六期:遼寧非遺鑒賞——東北大鼓 關東之鼓奏華夏魂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是多民族的省份,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上一期我們分享了遼寧菜譜,這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東北的大鼓吧!

東北大鼓,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陽,而沈陽于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后,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并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后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采用東北方音。

東北大鼓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演出的節目以中篇為主,有《回杯記》、《瓦崗寨》、《彩云球》、《四馬投唐》、《白玉樓》等。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進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節目,唱詞也移植了一些子弟書詞。知名藝人有車德寶、門振邦、王德生、張萬勝等。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當時知名的女藝人有劉問霞、金蝴蝶、尹蓮福、侯蓮桂等,其中劉問霞曾獲得過“奉天大鼓鼓王”的稱號。號稱“書場姊妹花”的朱璽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璽珍在那里被譽為“遼寧大鼓皇后”;由傅凌閣及其4個女兒傅鳳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則將東北大鼓帶到了北京。

東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娛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如《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等等。但在20世紀末期以來,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

東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也稱遼寧大鼓。關于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乾隆年間一個叫黃輔臣的弦子書藝人到沈陽獻藝,在吸收了東北民歌、東北小調的基礎上演化而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一個人打板擊鼓演唱,另一個人彈三弦伴奏,一部書少則說三五天,多則說十天半月。還有種說法是東北大鼓起源于遼西農村,當時的農民買來一些鼓詞小唱本,在農困時有人照著唱本用當地的土調唱。

那時候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機,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聽人來唱“唱本”也是一種樂形式。當時只要是念過一兩年書的人就能順著明唱詞的韻律往下唱,有不認識的生字也能順下來,因此唱“唱本”還能多認識一些字。后來出現了專門叫唱“唱本”的民間藝人,農閑時走鄉中戶,手操三弦,自彈自唱,老百姓都叫它“電大鼓”。有一些農村的人常以此為生,有時還替人算命、批八字東北大鼓傳承人霍大題般是正月里以算命為主,平時則走鄉串戶趕會,誰家辦喜事、壽宴也請藝人去說書唱曲叫“說樂書”。如果某個地方久早無雨,老百姓許愿希望天降大雨,也請說書的藝人去說段,叫“說愿書”。有些藝人出名了,就開始往城市跑。大約在道光、咸豐年間,在奉天(沈陽)已經有鼓書藝人或擺或走鄉串巷去獻藝。

傳承情況

東北大鼓大部分的唱段已經無人能唱了,在沈陽,基本沒有演出東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圍,有名望的藝人大多謝世,最年輕的藝人也年近花甲,霍樹棠當年教的21個學生也都轉行了,東北大鼓處于后繼無人的窘境。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一個社會的文化,政治,經濟是相通的。文化的提升也會帶動經濟及政治的提升,提升文化軟實力。遼寧沈陽市政府采取了多項“非遺”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