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甲肝

近階段,甲型病毒性肝炎報告病例數較去年同期快速上升,部分沿海城市出現大幅增長,發病高峰時間有所提前,疫情形勢嚴峻。鑒于當前正處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關鍵時期,為同時做好我校甲肝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師生身體健康,下面就急性甲型肝炎(俗稱甲肝)相關知識介紹如下:

1.什么是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疲乏、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等,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甲肝病毒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水生貝類中可存活數天至數月。但100℃5分鐘、75%的酒精可使之滅活,對紫外線、甲醛和含氯消毒劑敏感。

2.甲肝的傳染源是什么?

甲肝傳染源為急性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潛伏期15-45天,平均潛伏期30天。在潛伏期末糞便即可排出大量病毒,傳染性較強。

3.甲肝的傳播途徑是什么?

甲肝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糞便污染飲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散發或暴發流行。日常生活接觸多為散發性發病,輸血后甲肝極罕見。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發流行。我國自大力實施改水改廁策略后,成效顯著,甲肝經水源污染傳播已經極為罕見,目前甲肝流行主要為食源性傳播。

4.怎樣預防甲肝?

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糞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等工作,不生食海產品,防止“病從口入”。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使用的甲肝疫苗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成人及其他易感人群可到接種門診自愿自費接種甲肝滅活疫苗。

5.得了甲肝怎么辦?

甲肝一般為急性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為3-4周,預后良好,不發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攜帶者。但靜脈藥癮者、同性戀者、HIV及慢性肝炎患者較易發生發展為重癥肝炎。如果近期有食用未煮熟海產品、飲用生水或接觸甲肝患者后出現發熱、乏力、厭食、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黃疸),務必到正規醫院及時就診治療。甲肝患者發病2周后隨著腸道中抗HAV IgA及血清中抗HAV IgM和IgG的產生不再排毒,因此甲肝患者需隔離21天,密切接觸者的檢疫期為45天(按甲肝最長潛伏期規定)。甲肝為糞-口途徑傳播,因此甲肝患者應立即調離直接接觸食品類崗位,務必做好患者糞便消毒處置。甲肝患者居家隔離期間注意個人衛生,嚴格實行分餐制。甲肝患者周圍易感人群應及時接種甲肝疫苗。

其他預防措施:

1.改變不良飲食習慣。不喝生水、不生食海產品,尤其對一些能富含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產品,食用時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關。

2.搞好環境衛生,生活垃圾和糞便要及時清理,并做好無害化處理。

3.出現體溫升高并伴有乏力、厭食、惡心、嘔吐、黃疸等癥狀的人,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