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疫情期間輔導員的幸福感

受疫情的影響和沖擊,很多生活方式在悄然的改變,我們所從事的學生思政工作也面臨了更多的挑戰,需要不斷的去適應,工作方法也需要不斷的去探索,適應的過程是充滿挑戰和困惑的,但作為一名政工干部,我們也有自己的小感動,也有自己的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讓人感到幸福,通常的思想觀念主要有這么幾種。

?

首先當自己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是幸福的。只有當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自己才會感到身心愉悅,才會有幸福感,當需求得不到滿足,人會不斷的去想辦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沒有任何的幸福體驗。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覺得人生就是一個痛苦的輪回,原因就在于他覺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伴隨著很多的痛苦,當一個欲望滿足了,人立即會有下一個欲望,又開始了痛苦的輪回。當然人活著并不一定非得去滿足各種欲望,人的存在方式是生產實踐,是創造社會價值,所以人生并不是如叔本華所說的是一個痛苦的輪回,只要人正視自己的存在方式,合理訴諸基本訴求,人生更多的時候還是幸福的,知足才會常樂。

?

其次,當自己被充分的尊重也是幸福的。人是一個有尊嚴的存在,有著豐富的情感生活,當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等于能夠被充分的認可,能夠讓自己安然大度的棲息于天地之間,這樣幸福感便涌上心頭。通過勞動被認可、價值觀念被推廣、訴求被采納等方式讓人得到最大的尊重,從而增加人的幸福感。

?

第三,當自己被需求也是一種幸福。當自己被需求了,說明自己對于社會、對于他人有著較為大的作用,有著自己的價值,人的存在方式是實踐,人的實踐成果被需求,被認可,說明能夠實現人的價值,能夠體現人生存在的意義。

  所以最大化的發揮人的價值,讓人感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或缺,充分的發揮人的才華智慧,有助于提高人的幸福感。所以從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讓人得到充分尊重、讓人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等方面入手,最大化的提高人的幸福感。

疫情期間,輔導員是被需要的。每日學生的報平安需要輔導員去清理,學生的網課學習需要輔導員去督促,學生因為疫情導致家庭經濟困難需要輔導員去幫扶,學生需要心理求助,需要輔導員去疏導,學生學業上有困難需要輔導員去跟任課老師溝通反饋,學生學習需要教材,需要輔導員去郵寄……總之,輔導員是一個被需要的存在,當看見因為自己的被需要導致學生的困難被解決,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突然聯系我,說她準備出國留學,但是需要大學期間的成績單,但是她因為疫情影響沒法進校門,當我幫她辦好后聽到她的一聲非常感謝時,那種滋味估計幸福的味道。

  疫情期間,輔導員是被尊重的。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在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 教思政〔2020〕1號》就對輔導員隊伍建設有明確的要求,要打造高素質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高度重視輔導員的待遇保障、個人發展等問題,充分尊重輔導員的權益。同時在疫情期間,國家和各省市也組織了多場次的網絡培訓,為輔導員的個人提升、業務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路徑。疫情期間,家校溝通互動頻繁,輔導員能夠讓家長、讓社會更加直觀更加具體的了解所做的他人所無法替代的工作,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疫情期間在輔導員身上表現的更加的明顯。
  疫情期間,輔導員是被滿足的。教育部曾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就明確提到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要求輔導員的基本需求要得到基本的滿足。在疫情期間,輔導員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學生的安全穩定、學生網課學習、學生的心理疏導等無一不需要輔導員來做工作,學校為輔導員的工作加強指導,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為的就是能夠讓輔導員能發揮作用,把學生的服務做好,為抗疫的勝利作出奉獻。輔導員的本職工作是育人,讓學生能成為應該成為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人,疫情期間輔導員可以有大量的時間來跟學生進行交心談心,做著自己喜歡做且應該做的事情,引導學生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性。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疫情雖然給了我們很多的不幸,但是這個期間,作為一個輔導員存在的價值更加的凸顯,我們正在以我們獨特的方式為抗疫做著我們應該做的貢獻。我們所做的更加的有意義,我們是更加的被需要,我們的基本要求是能夠更充分的被滿足,我們所做的更加被認同,我們能感受到更加的被尊重,總之,作為一個輔導員,疫情期間,我們能更加的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