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疫情期間輔導員的幸福感
受疫情的影響和沖擊,很多生活方式在悄然的改變,我們所從事的學生思政工作也面臨了更多的挑戰,需要不斷的去適應,工作方法也需要不斷的去探索,適應的過程是充滿挑戰和困惑的,但作為一名政工干部,我們也有自己的小感動,也有自己的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讓人感到幸福,通常的思想觀念主要有這么幾種。
首先當自己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是幸福的。只有當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自己才會感到身心愉悅,才會有幸福感,當需求得不到滿足,人會不斷的去想辦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沒有任何的幸福體驗。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覺得人生就是一個痛苦的輪回,原因就在于他覺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伴隨著很多的痛苦,當一個欲望滿足了,人立即會有下一個欲望,又開始了痛苦的輪回。當然人活著并不一定非得去滿足各種欲望,人的存在方式是生產實踐,是創造社會價值,所以人生并不是如叔本華所說的是一個痛苦的輪回,只要人正視自己的存在方式,合理訴諸基本訴求,人生更多的時候還是幸福的,知足才會常樂。
其次,當自己被充分的尊重也是幸福的。人是一個有尊嚴的存在,有著豐富的情感生活,當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等于能夠被充分的認可,能夠讓自己安然大度的棲息于天地之間,這樣幸福感便涌上心頭。通過勞動被認可、價值觀念被推廣、訴求被采納等方式讓人得到最大的尊重,從而增加人的幸福感。
第三,當自己被需求也是一種幸福。當自己被需求了,說明自己對于社會、對于他人有著較為大的作用,有著自己的價值,人的存在方式是實踐,人的實踐成果被需求,被認可,說明能夠實現人的價值,能夠體現人生存在的意義。
疫情期間,輔導員是被需要的。每日學生的報平安需要輔導員去清理,學生的網課學習需要輔導員去督促,學生因為疫情導致家庭經濟困難需要輔導員去幫扶,學生需要心理求助,需要輔導員去疏導,學生學業上有困難需要輔導員去跟任課老師溝通反饋,學生學習需要教材,需要輔導員去郵寄……總之,輔導員是一個被需要的存在,當看見因為自己的被需要導致學生的困難被解決,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突然聯系我,說她準備出國留學,但是需要大學期間的成績單,但是她因為疫情影響沒法進校門,當我幫她辦好后聽到她的一聲非常感謝時,那種滋味估計幸福的味道。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疫情雖然給了我們很多的不幸,但是這個期間,作為一個輔導員存在的價值更加的凸顯,我們正在以我們獨特的方式為抗疫做著我們應該做的貢獻。我們所做的更加的有意義,我們是更加的被需要,我們的基本要求是能夠更充分的被滿足,我們所做的更加被認同,我們能感受到更加的被尊重,總之,作為一個輔導員,疫情期間,我們能更加的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