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 聚合人才 | 新聞學院舉辦“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賦能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活動
活動全景圖
為探索數字技術賦能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創新方法,2024年12月25日下午13:30分,新聞學院攜手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在管理樓109報告廳開展《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賦能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活動。本次交流旨在聚力產學研創新,為新聞學院產教融合共建新聞學專業、培養新媒體人才續寫新篇。
本次學術交流活動特邀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秘書長關曉剛、國家一級攝影師李萬江教授、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趙功博副教授做交流分享。新聞學院副院長張瀟予、新聞與傳播系趙敬衛教授及學院師生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講座。
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關曉剛致辭
新聞學院副院長張瀟予致辭
新聞與傳播系主任李鵬飛主持活動
本次交流活動由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李鵬飛主持。活動伊始,分別由關曉剛秘書長與張瀟予副院長致開幕辭。關曉剛秘書長表示希望通過本次交流活動,增進新聞學院與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新聞教學活動,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為新聞行業輸送更多攝影人才。張瀟予副院長則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為新聞學子提供產教融合下實踐教學的舞臺。讓新聞學子走入社會接觸行業前沿,執新聞之筆,馭影像之術,捕捉并記錄鮮活的本土生活,傳播更有價值的時代訊息。
簽約儀式圖片
隨后,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關曉剛與遼寧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張瀟予副院長簽約并進行授牌儀式,這一舉措標志著新聞學院與沈陽新聞攝影家協會的合作之旅,正式邁開第一步;未來還將譜寫“共育人才,共建專業,共促發展”的藍圖。
李萬江教授做交流分享
活動期間,李萬江教授帶來了《智媒體時代下的影像傳播》主題分享。提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利用網絡來實現“我”與“我的作品”傳播;并運用各種攝影案列,講述了如何利用自媒體讓好的攝影作品廣泛傳播、產生價值,就以上問題,李萬江教授表示:“好的作品首先需要有認真的態度,要苦練內功、堅持不懈 ,才能適應自媒體時代。”李萬江教授的生動演講,引起了在場師生的強烈反響。最后,李萬江教授總結道:“藝術需要一生去追求,決不能虛度人生大好時光!注重實踐的重要性,鍛煉自身,用心做好自己喜歡的事。”
對談環節圖片
交流活動進入對談環節,李萬江教授、趙敬衛教授、關曉剛秘書長、趙功博副教授與李鵬飛主任坐而論道。對數字影像下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影像教學,新聞攝影人才的培養等分論題,進行分享。
李萬江教授
有志于從事這個職業的學生,首先要對攝影感興趣,其次要勤學苦練,去反復鍛煉自己掌握攝影技能。
趙敬衛教授
新聞攝影選題能力十分重要。AI技術是工具很方便,但選題把握更考驗個人思考力與新聞價值判斷,我們兩手都要抓。
趙功博副教授
學生要善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怕辛苦。在真真切切地動手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未來,隨著AI技術在手機移動端的普及,很可能攝像機會被取代,一個使用手機,就能完成更專業創作的時代已經降臨了。大家準備好了!
李鵬飛主任
在學習攝影時,新聞學子需要培養創作中的敏銳度,AI新技術帶來了助力,也挑戰職業倫理方面的操守及專業技術素養。
通過以上老師的分享,在場師生感受到了“智媒體”賦能新聞傳播的魅力。會場掌聲頻傳,氣氛熱烈。
講座全景圖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通過本次學術交流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來自行業前沿的創作理念、實踐模式。借數字技術之“智”,促新聞傳播之“質”,相信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賦能,新聞行業也將不斷創新發展,遼寧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將借產教融合之力,乘技術革新之勢,為新聞行業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