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程 守正創新 新聞學院成立“課程思政工作室”開展典型案例交流研討活動

2025年4月9日下午,新聞學院在人文樓310舉行“課程思政工作室”成立大會暨首次典型案例交流研討活動。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學院教科研副院長張瀟予副教授,系部主任王旭、李鵬飛、葛文博、黃斯楊,骨干教師劉寶金教授、劉翀等13人參加大會,共同探討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科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方法,力求為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注入新活力。

張瀟予副院長首先致辭中說道:“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與我院一直以來深入貫徹的‘三全育人’行動思想是有聯系的,是古今教學育人理念融合的一種體現。作為省級‘三全育人’示范單位,新聞學院的每位老師都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在課程建設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問題思考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為學生打開學習掌握中華民族與世界優秀文化的視野,給予學生職業成長道路上的正確引導與有力幫扶;同時,我們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以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為標準,探索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履行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光榮使命。”

在隨后的教研環節,新聞學院三位教師結合自身豐富的課程建設經驗與獨特的創新亮點,進行了精彩紛呈的案例分享。

聚焦實踐:研討教學創新與資源共享

網絡與新媒體系的劉翀老師圍繞“如何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設計沉浸式思政教學場景”這兩個主題作出經驗分享。她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為例,分享了如何在理論、歷史和實踐層面引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劉翀老師提出,可通過“誰是臥底”這一簡單的爆火小游戲將馬克思主義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哲學思想帶入傳播過程中,讓學生在擔任臥底及平民的角色時體會新聞傳播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依存”這一哲學理論,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

立足課程: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堂

張瀟予副院長立足《非線性編輯》這門課程,為與會教師深入分析了自己的教創賽獲獎案例,提出以影視作品為載體的“主題式課程思政融入設計思路”,分享了“思政主題融入案例教學全環節”的課程思政設計方法。她提出:以短視頻采編創作類項目為例,利用熱門影視作品,在固定的公共紀念日、特殊節日,組織學生進行公益宣傳短視頻創作,并融合影視作品的經典鏡頭,展開影視鏡頭語言理論的學習,進而指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進行主題性短視頻剪輯創作實踐。她特別強調:“案例的選擇必須緊密貼合課程屬性、時代主旋律以及社會熱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興趣點,力求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無縫對接,避免生硬灌輸,確保教育教學的自然流暢與高效?!?/p>

文化育人:構建傳統文化育人格局?

劉寶金教授圍繞“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展開研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分享了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推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創新思路。他指出,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具有天然契合性,需通過系統性設計與巧妙的案例轉化實現價值引領。他以《論語》中“文質彬彬”為例,闡釋“文明”概念從“紋飾符號”到“道德修養”的內涵演變,強調通過解讀經典文本與八卦符號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理解“質樸與文采”的平衡之道。在課堂實踐中,他嘗試以“八卦繪制”“文明演化”等互動環節破除理論教學的抽象性,激發學生興趣,并結合《周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哲理,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之間的緊密關聯,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社會擔當。

課程思政工作室的成立標志著新聞學院課程思政團隊建設工作邁入系統化、精品化階段。張瀟予副院長院長在總結中提出:當前新聞傳播事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思政課復制粘貼”,專業課教師要巧妙地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設計中,通過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游戲式教學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各類專業實踐活動中深化對國情、黨情、輿情的理解,樹立投身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人生理想。期待工作室成員發揮骨干帶頭全員的作用,以工作室為平臺,共同探索“大思政”育人新路徑,為培養新時代新聞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

組建“課程思政工作室”是新聞學院教學改革實踐創新道路上的里程碑,同時也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奠定了基礎。展望未來,新聞學院課程思政工作室將以“守正”為原則、以“創新”為驅動,持續探索課程思政教育與學科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養出“眼里有光、心中有魂、腳下有根”的新聞人,為遼沈區域輸送高質量的新聞傳播人才。

撰稿:劉? ? 翀

攝像:楊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