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廣電影視系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講座
為了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喚醒大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4月10日下午13:30分遼寧傳媒學院廣電影視系邀請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沈陽錫伯族聯誼會副秘書長華肖昌老師在志存樓301教室舉辦了“傳統文化進校園——錫伯族民間文化概況”講座。廣電影視系周宏榮主任,科研處張利欣處長及相關老師參加本次講座。戲劇影視教研室王森主任主持活動。
講座伊始,廣電影視系主任周宏榮言簡意賅的介紹了錫伯族文化傳承人華肖昌老師以及他在傳播錫伯族文化所做的貢獻。肖昌老師在本次講座中為遼傳師生講述了錫伯族的民間簡史、民間音樂、民間樂器、錫伯、滿文書法以及喜利媽媽的故事,吸引了無數遼傳師生的目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文化形式、文化特點、生活習俗以及更多形式的傳統文化中需要繼承傳承的寶貴的原生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很多,同時錫伯族的西遷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最有力的表現。肖昌老師在講座中提到錫伯族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的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精神的傳承,傳承要包括語言、歷史、表演藝術、文學藝術、美術、傳統技能,還包括相關聯的物品、器材、手工藝品等。講座中,肖昌老師還為廣電系師生用錫伯族的特色樂器鹿頭琴展示并演奏了一曲,之后遼傳師生以熱烈的掌聲回應。隨后,還展示了錫伯族的特色服飾,肖昌老師還說明了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
肖昌老師還講述了喜利媽媽的故事,喜利媽媽是新疆的錫伯族群眾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縣、鞏留縣,有著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及獨特的傳統文化。在錫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著一些原始信仰,對“喜利媽媽”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間的留存之一。“喜利媽媽”是保佑子孫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錫伯語中的意思就是“延續”。
講座最后,周宏榮主任與科研處張利欣處長共同為華肖昌老師頒發遼寧傳媒學院客座教授證書。
肖昌老師表示很高興來到遼傳與大家分享錫伯族的歷史文化,也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多多弘揚錫伯族的文化,發揮西遷精神,共同傳承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次講座由華肖昌老師主講,他幽默風趣的演講,干貨滿滿,不時贏得現場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不僅如此,肖昌老師還現場演唱并教給同學們幾首錫伯族傳統音樂,令同學們陶醉其中。整個講座,肖昌老師將錫伯族的傳統文化與精神講述得栩栩如生,現場掌聲一波接著一波。2個多小時的講座精彩不斷,老師的普通話雖然沒有那樣字正腔圓,但講座全程肖昌老師妙語連珠,出口成章,讓現場同學對錫伯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更深的了解與極大的興趣。
錫伯族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讓同學們了解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遼傳廣電學子將不斷提高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