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傳大講堂之非遺公約解讀
為提高我校科研與教學水平,拓寬學術視野,加強學生通識教育及對非遺文化的認知,5月29日下午,我校邀請舞蹈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唯一一位非遺公約國際教官江東博士,在志存樓301報告廳作題為《非遺公約解讀》的講座。廣電影視系主任周宏榮教授主持了此次講座活動,科研處張利欣處長及相關教研室負責人出席了此次活動,廣電系近300名學生聆聽了講座。
講座開始前,我校夏敏副校長在志存樓第二接待室與江東博士進行了深切會談并為江東博士頒發了遼寧傳媒學院客座教授聘書。
江東博士用十分詳盡的數據開場,講述了我國是一個非遺資源大國,各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創造出地域特色鮮明、風格各異、歷史悠久的多彩民族文化。
講座中,江東博士以非常清晰的思路,生動幽默的語言講解了什么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江東博士還帶領在座的師生了解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讓大家明確了此公約不僅闡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同時也約定了締約國的責任與義務。江東博士還強調說明了公約對非遺的保護方針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并為大家解讀了我國的發展戰略,成立三大國家級非遺保護中心,即在2006年成立了國家非遺中心;在2011年成立了國家非遺數字化中心;以及在2012年成立的亞太非遺培訓中心。這三大國家級非遺保護中心的成立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自身貢獻之愿望的充分認可,為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對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開展亞太地區多邊合作,維護亞太地區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之后,江東博士還講述了我國的非遺成長之路,江東博士說:我國“非遺”概念下的保護工作走過了18個年頭,2001年,昆曲藝術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從而非遺保護工作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為世人矚目。江東博士號召同學們:要牢記習近平主席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時提出的“薪火相傳、代代守護、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理念。我國與國際之間開展積極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政府的不斷努力我國在世界非遺的項目上從規則執行者向制訂者轉變了角色;與教科文組織合作交流加強;國際公約履約獲肯定;重視多邊舞臺,中國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
江東博士在總結中指出:在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從國家層面到民眾意識普及,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在如何保護、傳承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和工作中,我們仍將面對各界不同的聲音。
在講座最后,江東博士與學生進行了互動問答。同學們提問積極、氣氛熱烈,江東博士也非常耐心的一一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江東博士此次的演講,不僅帶來了巨大的非遺文化信息量,令人振奮。生動鏗鏘激情滿滿地講述,更是給在座的同學們以莫大的精神支持,精彩的講演引起了在場所有學員發自內心的掌聲。同學們紛紛表示,江東博士給大家帶來的不僅僅是政策的解讀,更是一種激勵大家奮進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講座結束后,江東博士與我校周宏榮主任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江東博士不僅強調了學校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心的重要性,還鼓勵教師們要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強化科研思維,為我校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