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進校園,傳統文化共弘揚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喚醒大學生保護非遺的意識,同時讓更多大學生參與到保護非遺當中來,2020年11月25日15時,影視廣播學院團總支聯合非遺調研社于志存樓401教室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精彩紛呈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沈陽相聲!
此次活動邀請了沈陽“緣春社”相聲劇場的老師們走進遼傳校園,為同學們帶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聲演出。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分為北派與南派。相聲藝術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國及海內外,始于明清,盛于當代。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沈陽“緣春社”由著名相聲演員王振華先生作為藝術指導并領銜沈陽本土一群熱愛相聲的年輕人創辦的小劇場,以相聲表演形式為主兼容快板、評書、鼓曲小品、相聲劇等多種曲藝形式并存。緣春社秉承對藝術一絲不茍的精神,傳播正能量社會價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緣分你我,萬相歸春”!
老師們表演了許多精彩的相聲作品:
《玲瓏塔》王銘刻
《雙字意》欣欣 悅悅
《快樂生活》師施 曾浩
《聘文書》畢元童 李巍
《射雕英雄傳》李拜天 葛鴻亮
精妙的伏筆,利落的包袱,詼諧幽默的語言,讓同學們忍俊不禁,現場的掌聲接連不斷。本次相聲講演,現場許多同學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感受相聲的獨有魅力,很快就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雖然活動持續了兩個多小時,但同學們全部被老師們所帶來的表演所吸引,更是與老師們進行了許許多多的交流互動。此次活動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識,也加強了新一代年輕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觸,通過這次對沈陽相聲的接觸和了解,同學不但對相聲表演藝術家們感到十分敬佩,還感受到了相聲藝術的豐富多彩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沉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再次感謝此次葛鴻亮、李巍等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演出,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非遺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我們當代大學生,也有責任和義務去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