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家之長 融一己之新 ——影視與錄音系召開落實應用型本科大學建設教育會議

2021年3月17日,影視與錄音系召開應用型本科大學建設學習會議。系主任帶領教師們深入學習夏校長建設形神兼備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指導精神。
會上,系主任朱佩佩強調夏校長高屋建瓴、拋磚引玉,我們更應趁熱打鐵,學習貫徹。影視與錄音系進行了建設實踐課程體系的討論,并安排徐陽及王海漪兩位老師,發表關于其之前在北京電影學院和武漢傳媒學院任教時實踐課程建設的相關經驗。
 
應用型本科大學建設教育會議
 
 
徐陽老師熱情分享了自己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影視特效合成》這門課的特點:
一是在教學思路設計方面,整體教學思路圍繞創作展開,大四學年可以申請畢業聯合作業,該作業由本專業學生主創可以聯合其他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完成創作作品。該作品學院提供5-10萬(10分鐘為限)的拍攝經費和必要的拍攝設備。作品是檢驗學生和老師的教學成果,而拍攝作品的過程更展現老師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所以畢業聯合作業是非常具備全方面考察教學成果的活動。
二是在教學方面,徐陽老師圍繞所教的課程《影視特效合成》進行分析,該課程特點將實拍和數字技術緊密結合。學生會詳細學習綠幕的拍攝技巧和軟件技術,在綠幕背景下將學生本人作為拍攝主體,然后將自己合成到電影鏡頭中,這種方式既考查學生對于鏡頭的把握能力又鍛煉學生的軟件合成技術,例如在最終完成作業的鏡頭中要將主體人物和鏡頭畫面有機結合,在色彩、比例、透視、運動上達到一致。
三是在教學素養方面,學生需要具備編程基礎,這門課程選擇主流的藝術家編程軟件Processing進行講解、學習。今天是數字藝術更多是由計算機實現,掌握基礎的編程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該編程語言可以達到可視化的編程效果,讓學生在了解數字技術底層算法的同時,對計算機視覺藝術進行探索。
四是在社會實踐方面,社會實踐是學生到特色地方進行實習采風,針對不同的專業特色完成課時作品。比如北電16級學生的社會實踐課程選擇西安的白鹿原,那里有非常深的文化背景,所以學生可以根據當地的特色完成作業,例如重新撰寫或修改《白鹿原》劇本然后進行拍攝,成片。不僅讓學生對當地的文化有一個了解,對影視藝術也能更近距離的和生活結合在一起。
 
接著,王海漪老師分享了武傳攝影系的教學特點。
 
一、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掌握專業技法為目標,設定培養三層金字塔式目標。首先,培養攝影家及及藝術家,其核心是對攝影語言本體進行研究的攝影教育。其次,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圖像工作者和攝影工作者。再次,培養具有一定的影像表達和解讀影像的能力,并能運用攝影進行思考。
 
二、實踐課與采風課為學生們提供學習熱情。
從實踐課程來說:學期末根據本學期學習專業課程進行實踐課堂教學。教師提供拍攝主題后定期進行集合檢查作品進行指導,持續2-3周實踐課程,為本學期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性作品。
從學生采風課程來說:根據專業特點進行采風教學,選擇合適課程拍攝主題及內容的拍攝路線,教師帶隊,進行1-2周的采風課程,學生最終根據課程內容進行作品創作。
汪文泉老師發言: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是循序漸進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運用教學實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朱佩佩主任根據徐陽老師、王海漪老師和汪文泉老師的分享進行了總結,兩位老師的分享為我系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經驗,我系會立足特色夯實基礎,更好的辦好有遼傳特色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及錄音藝術專業。跨學科教學,跨領域指導,校級資源整合,教師合作等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我系尚秋老師及單婧老師的合作則體現了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在實踐課程《商業短片創作》的教學中,以古琴為選題,兩位老師分別帶領同學到校外進行實踐,形成了小組教學的模式,將音樂領域和影視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了一起。正是創新教學方法的體現,學生也在實踐中體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影視與錄音系在融洽的交流中結束了本次會議,會議結束,但應用型本科大學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研討不會結束。系主任說我們還是要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我們對教育教學理論的認識也是不斷上升的,而且呈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商業短片創作》課程實訓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