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鑒”好書,共沐書香 ——錄音藝術專業讀書分享會
為切實貫徹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參與到閱讀中來,落實全面閱讀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遼傳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錄音藝術專業開展了好書推薦分享會活動。
錄音藝術的四位專職教師為同學們帶來了四本書進行分享,現場氣氛熱烈。
第一本是楊絳的《我們仨》,由汪文泉教師分享。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所著的一部回憶錄,記錄了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生活點滴。這本書以平實而深情的語言,展現了家庭成員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以及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的態度。
不僅僅是一本家庭生活的記錄,更是一次對親情深刻感悟的旅程。書中細膩地描繪了家人之間的相互扶持和深厚感情,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重要性。書中坦誠地談到了生活中的不幸與挫折。通過這些經歷,她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即無論遭遇何種困難,都要保持樂觀,珍惜當下。
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楊絳在書中巧妙地融入了許多文化和歷史的知識點,使得《我們仨》不僅僅是一部家庭回憶錄,還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文化價值。
語言風格上,書中的文字清新流暢,情感真摯,既適合喜歡深閱讀的朋友,也能吸引那些尋找輕松讀物的讀者。楊絳先生的文筆簡潔而不失韻味,能夠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閱讀《我們仨》,可以讓人深刻體會到家的意義和價值。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提醒我們要更加珍視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同時也鼓勵我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樂觀和堅強。
第二本書是《音像制品發展史》,由李彤教師分享。
是一本詳細介紹了音像制品從早期發明到現代技術發展的書籍。這本書不僅涵蓋了音頻和視頻技術的發展歷程,還探討了這些技術如何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和社會文化。
這本書,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人類在音像技術上的不斷突破和創新。從最初的機械裝置到現在的數字化產品,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努力。共分為四個部分,早期音頻技術:介紹從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始,到黑膠唱片、磁帶錄音機等技術的發展。這一部分詳細描述了各種音頻格式的特點及其對音樂產業的影響;視頻技術的興起:從最早的電影放映技術講起,到后來的錄像帶、DVD、藍光光盤等,書中詳細介紹了視頻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還探討了這些技術如何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和娛樂方式;數字時代的變革:進入21世紀后,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音像制品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從MP3、流媒體音樂服務,到在線視頻平臺,數字技術不僅提供了更高的音質和畫質,還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選擇;社會文化影響:書中不僅關注技術本身,還深入分析了音像制品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例如,音樂和電影如何成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以及這些變化對傳統媒體行業的沖擊。
書中提到的許多技術和產品,不僅是科技進步的標志,更是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比如,從家庭影院的普及到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這些變化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書中還對未來音像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展望,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前景。這讓我對未來的音像制品充滿了期待,相信它們會帶來更多驚喜和便利。
第三本書是《苦難輝煌》,由單婧教師分享。
是由金一南所著的一部歷史著作,該書詳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新中國成立的艱難歷程,以及在這段歷史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和偉大事件。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黨史,更是一部展現中國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史詩。
書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次重要革命斗爭,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長征等。這些事件不僅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頑強斗志,還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革命的支持和參與。不僅關注宏大的歷史事件,還深入描寫了多位革命英雄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書中通過他們的生平事跡,展現了他們堅定的信仰、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探索和發展。書中分析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應用。這些理論成果為中國革命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涉及了中國革命的國際背景,如蘇聯的支持、抗日戰爭中的國際合作等。書中通過這些國際關系的描寫,展示了中國革命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和意義。
讀完《苦難輝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和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更是一堂生動的歷史教育課,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書中描寫的多位革命英雄人物,讓學生們深受感動。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這種英雄主義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書中展現的中國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四本書是《國之脊梁:中國院士的科學人生百年》,由付佳妮教師分享
一本記錄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們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他們為國家科技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的書籍。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科學史,更是一部生動展現中國科學家精神風貌的歷史畫卷。書中詳細介紹了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生平事跡,包括他們的學術背景、主要科研成果和對社會的貢獻。這些院士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多個領域,展示了中國科學界的全貌。
每位院士的科研生涯都有其獨特之處,書中通過具體案例和數據,展示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重大突破和創新。例如,鄧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貢獻,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等。書中不僅關注院士們的科研成果,還深入探討了他們身上體現的科學精神,如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等。這些精神是中國科學界寶貴的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院士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還在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書中通過多個實例,展示了這些科技成果如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國家的發展。書中還結合了中國近現代史的背景,講述了院士們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院士們取得成就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因素。
讀完這本書,希望學生們對這些院士們產生敬佩之情。他們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還始終心系國家和人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科技報國”的信念。書中提到的許多院士都是年輕一代科學家的榜樣。他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勵著后來者不斷追求卓越,勇攀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