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雅韻,共享閱讀之樂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讀書分享會
為切實貫徹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參與到閱讀中來,落實全面閱讀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展了好書推薦分享會活動。
三位專職教師為大家帶來了三本本書進行分享,現場氣氛熱烈。
第一本是戴錦華的《電影批評》,由高銘宇老師分享。
在電影的浩瀚宇宙中,我們常常被精彩的劇情、震撼的畫面所吸引,但你可曾想過,在這些表象之下,電影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與豐富的內涵等待我們去挖掘?戴錦華教授的《電影批評》,便是這樣一把開啟電影深度解讀之門的神奇鑰匙。
它的獨特之處,首先在于其系統性與全面性。它猶如一座精心構建的知識大廈,從電影的基本語言要素——畫面、聲音、剪輯等的細致分析開始,逐步深入到敘事結構、電影類型、作者風格,再到電影與社會、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復雜關聯探討。例如在剖析經典電影《教父》時,不僅讓我們看到黑幫家族的恩怨情仇故事線,更揭示出影片背后所反映的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階層結構、移民文化融合與沖突以及家族倫理道德觀念的傳承與變遷等深層次內涵,使我們對電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情節起伏。
書中的理論闡述與豐富的影片實例緊密結合堪稱一絕。無論是對歐洲藝術電影如《花樣年華》中細膩情感表達與獨特畫面美學背后所蘊含的東方文化韻味和性別政治隱喻的解讀,還是對好萊塢商業大片如《復仇者聯盟》系列中超級英雄形象塑造與全球流行文化傳播以及美國式價值觀輸出之間關系的剖析,都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理論在實際影片分析中的強大力量,同時也讓那些看似晦澀的電影理論變得鮮活生動、易于理解。
閱讀《電影批評》,不僅能極大地提升我們個人對電影藝術的鑒賞品味和理解能力,讓我們從單純的“看電影”升級為“懂電影”,還能為電影創作者提供寶貴的創作靈感與思路借鑒,為電影研究學者提供嚴謹的學術分析范例與研究方法參考。無論是電影行業從業者,還是熱愛電影的普通觀眾,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收獲與感動。它就像一位無聲的導師,引領我們在電影的奇妙世界里不斷探索、前行,發現那些隱藏在光影背后的無盡寶藏。
第二本書是《紀錄片創作》,由金瑾慧老師分享。
對于紀錄片創作者而言,這是一本能將靈感具象化、將創意系統化的實操指南。從選題挖掘的深度探討,教你如何在平凡世界中敏銳捕捉獨特視角,如《舌尖上的中國》怎樣從美食文化的海量元素里精準定位打動人心的故事切入點;到拍攝手法的細致解析,無論是鏡頭運動的巧妙運用,還是光線構圖的精心布局,都有豐富實例與實用技巧相佐,仿佛能讓你親臨《航拍中國》的拍攝現場,感受宏大與細膩交織的視覺魔法;再到后期制作的關鍵要點,關于剪輯節奏的把握、敘事結構的構建以及音樂音效的完美融合,都能在書中找到清晰的思路引導,如同《地球脈動》的后期制作團隊分享他們如何精心雕琢每一幀畫面,讓觀眾沉浸于自然奇觀的同時,被故事深深吸引。
而對于紀錄片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則是一把開啟深度理解之門的鑰匙。它能帶你透過表象,深入剖析紀錄片背后的創作考量與藝術匠心,使你在觀看《帝企鵝日記》時,不僅看到企鵝們在南極的生存掙扎,更能體會到創作者如何在惡劣環境下堅守數月,用鏡頭語言講述生命的堅韌與偉大;在欣賞《尋找小糖人》時,除了為傳奇人物的命運起伏而感嘆,還能洞悉導演在資料搜集、人物訪談以及故事重構過程中的巧思與執著,從而極大地提升觀看紀錄片的體驗與感悟,真正領略紀錄片這一藝術形式所蘊含的無限魅力與價值。
第三本書是《認識電影》,由富瑛楠老師推薦。
《認識電影》宛如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電影大師,親自引領我們穿梭于電影藝術的浩瀚長河之中。它以一種極為全面且細致入微的視角,將電影的奧秘層層剝開,呈現在我們眼前。
從電影誕生之初的歷史溯源,到現代電影多元化發展的前沿探索;從經典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到歐洲藝術電影的獨特魅力;從無聲電影的質樸純粹,到數字特效時代的震撼視覺奇觀,無一遺漏。無論是電影的基本構成要素,如攝影、剪輯、音效等技術層面的精湛剖析,還是導演風格、表演藝術、敘事策略等創作核心環節的深度解讀,都能在書中找到詳盡而精彩的闡述。
閱讀《認識電影》,就像是在電影的夢幻世界里進行一場深度旅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公民凱恩》中,開創性的敘事結構與攝影技巧是如何完美融合,塑造出不朽的電影傳奇;在《低俗小說》里,獨特的非線性敘事與充滿張力的表演怎樣相互輝映,顛覆觀眾的傳統觀影體驗;在《臥虎藏龍》中,東方美學與武俠精神借助電影語言的精妙表達,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東方文化熱潮。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電影絕非僅僅是娛樂消遣的工具,而是一門匯聚了人類智慧、情感與創造力的偉大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