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而行,行將致遠—藝術學院召開青教賽初賽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提升,實現以賽促教、示范創新,結合我校“青教賽”決賽要求,我院于2022年11月16日下午舉辦“逐光而行,行將致遠”—藝術學院青教賽初賽。出席本次比賽的有:藝術學院 張漪副院長、各系部主任、全體教職員工。本屆“青教賽”初賽為專業理論和實踐類課程比賽,通過教學設計、教學視頻和現場演示等方式,全面展示藝術學院教師實踐教學風采,彰顯學校育人特色。
參賽教師風采展示
書法與攝影系—李靖
主講課程《建筑與風光攝影》
教學特色:
一、教學形式新穎
在李靖老師所主講的課程《建筑與風光攝影》中,在課程開始之前,李靖老師會先朗誦一首定場詩,起到了吸引學生目光、抓住學生興趣、安定課堂氣氛并為后面的課程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相互銜接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振奮人心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并采用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李靖老師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在教學過程當中,把人生的道理融入到課堂中去。生動形象的講授了“李靖現象”。讓學生們記憶猶新,激勵學生為藝術背水一戰,砥礪前行。
廣告設計系—孫犁
主講課程《國潮包裝合計》
教學特色:
“思政+國潮文化”視域下的包裝設計
包裝設計課程本身適合融入“國潮文化”,學生學習如何根據品牌的調性內涵,通過調研及案例分析,最終設計出符合品牌要求的一系列包裝設計作品。除了培養設計能力和美學素養之外,更著重于創新能力的增強。同時,引導學生在包裝設計思維中形成社會責任感及專業敏感度,并且通過國潮文化進而引入“文化自信”精神的具體內容,如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環保可持續發展觀等內容。在包裝設計的思政內容改革中,同時針對本校藝術設計學專業學生目前普遍對思政知識學習不足且缺乏學習興趣及熱情,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中的設置比較松散未形成體系、教學中對于課程思政的碎片化植入較多而系統性思考尚顯不足等問題,立足包裝設計課程的內容特點將“國潮文化”貫穿日常課程教學中。
服裝與服飾設計系—邊江月
主講課程《服裝學概論》
教學特色:
在邊江月老師所主講的課程《服裝學概論》中,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能夠恰當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板書,與多媒體互補遺缺。
一、在教學中能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
本人認為《服裝學概論》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把復雜的道理講簡單,通俗易懂,深入線出;條理清晰,語言精練,流暢、生動、形象,富有幽默感,對學生有吸引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喜歡上理論課,一直是我的理想。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雙方都積極參與,教學相長,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覺得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邊江月老師總是面帶微笑,用平易近人的語氣神態與學生交流對話;摒棄“師者為尊”,讓每一個學生有被尊重的體驗:做學生的朋友,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東用,建立起融治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關注生活
關注現實生活、 關注學生的思想實際,運用有關理論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是《服裝學概論》學科生命力之所在。“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理論類的課堂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引領學生用服裝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去觀察并分析生活,提高社會認知水平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生活、校園生活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常是我和學生在課堂上一起分析、探討和體驗的最佳情境和素材,邊江月老師所運用的材料往往是學生周邊常耳聞目睹卻又頗感困惑的事例,貼近生活,聯系實際。休現了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突出了《服裝學概論》課程鮮明的學科特點。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為學生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新政策,新實踐、新成果,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視覺傳達設計系—王界一
主講課程《視覺傳達設計概論》
教學特色:
OBE理念,與學生形成課堂的共生關系。授課變講授為“對談”,語氣頓挫,吸引學生加入探討,強化學生興趣;同時采用即時事件關聯至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使學生感興趣,并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加強知識點記憶。并將課堂內容及趨勢融入二十大關于環境發展總基調的要求。
經過激烈的角逐,經過學院初賽選拔推薦,2名選手脫穎而出,進入校級決賽。
賽后張院長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我院的“青教賽”要堅持辦下去,確保越辦越好。要進一步挖掘和弘揚以精益求精、超越自我、團隊合作、傳承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青教賽”精神,鼓勵更多青年教師更好地將比賽所學、所悟、所練應用到課堂實踐中,上好每堂課,不辜負學校的培養,把“青教賽”精神傳遞給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