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期如何規劃職業生涯?特級教師季洪旭:心有所向,遇見更好的“我”
世上本無兩片相同的葉子,獨特的你無與倫比,找到人生航行的錨、舵、帆,最好的我呼之欲出……高一職業生涯規劃是否有點早?聽爸媽的還是聽自己的?如何事半功倍做規劃?……把職業規劃和生涯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貫穿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我們要思考——你能做些什么,你的人生藍圖里還要繪入些什么……
5月15日晚,2020“特級教師開課啦”第六講,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校長、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季洪旭開講《心有所向,遇見更好的“我”》,與高中生們探討如何遇見更好的“我”。
“特級教師開課啦”系列講座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主辦,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上海教育電視臺承辦。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相匹配
我是誰?我將成為誰?我想如何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大多數人做了無數次的追問,卻很難有清晰的答案。但這個問題回答好了,也許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關注‘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季洪旭記得,自己高中時是20世紀80年代初,甭管上什么學校,只要考上大學就行,基于“生存”、為了溫飽;到世紀之交,差不多就是同學們的父母、在座家長高中生活的年代,大家愿意選擇熱門的專業報考,大多是以“薪酬”導向,追求“體面”的工作;而現在,在當下高中生的眼里,“興趣”導向將逐漸成為主流,大家追求的是美好生活。“很難想象,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他的興趣毫無關系,他的人生會是美好的?”
“我是誰”是基于遺傳和過往,并與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培育密切相關;“我將成為誰”是面向未來的問題,是目標,是愿景;“我將如何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立足當下,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針對“我想干什么”,季洪旭建議可借助《霍蘭德職業興趣傾向測試》,幫助大家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類型。“我能干什么”,就是看你具備哪些更好的發展潛能,人有9種多元智能,每個人的優勢智能不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使“我想干什么”與“我能干什么”相匹配。
“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智能,揚長避短,規劃自我,才能走得更遠;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話,那也許就意味著是未來生活的不幸和人生道路的艱難。”季洪旭提醒,當然,任何心理測評都是有局限性的,需要結合生活觀察和實踐體驗,進一步綜合判斷,更深入、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以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審慎鄭重思考“我將成為誰”
受到多元社會文化影響,中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往往是碎片化的。“我將成為誰”,是一個審慎而鄭重的思考。
晉元高級中學高三學生薄思熠在2020年春季高考中,獲得361分的好成績。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際,她深受張伯禮院士及其團隊通過中西醫結合,在危重癥患者治療、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形成“中國經驗”事跡的影響,盡管以目前的學習能力和狀態,完全可以在秋季高考沖擊其他名校,但她毅然選擇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為什么會做出這樣一個選擇?薄思熠說,進入高中后就萌生了學醫的想法。學校不僅有生涯規劃課,還有機會參與各種職業體驗活動。“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一段在醫院的實踐經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白衣戰士們在生與死的大考前,選擇勇敢逆行,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更堅定了我從醫的選擇。今年春季高考中,我被上海中醫藥大學預錄取,成功地邁出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進入大學后,我一定會保持這顆初心,繼續努力,力爭能做一名好醫生。”雖然薄思熠目前還只是邁出了當一名“白衣戰士”的第一步,但我們堅信:這樣的孩子在祖國需要時,一定會是未來的最美逆行者。
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同樣一直是晉元高級中學學生方嘉偉的理想。高一暑期,在學校組織和安排下,方嘉偉獲得了前往華山醫院參與職業體驗的機會。無影燈下,外科醫生手持柳葉刀,整個手術過程行云流水。這次職業體驗使方嘉偉感受到醫務工作的艱辛,更感受到一名優秀醫生站在救死扶傷第一線,于病人、家屬和社會的重要意義。
生涯實踐的形式,可以包括“閱讀行業名人傳記”“參與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訪談”“高校實地考察”等。這些需要在實踐中去體會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否一致,感受“理想職業”和“現實職業”是否一致。訪談職業偶像也好,參與職業體驗也好,就是要在實踐中與職業環境、社會情境充分互動,探索職業的真實面貌,了解從事該職業真實的感受,包括職業壓力、薪酬待遇、工作狀態等,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職業。
晉元高級中學依托生涯實踐基地資源,積極開展職業體驗活動,通過這些生涯實踐,同學們也許會發現“現實”與“理想”有較大的差距,便于對生涯規劃做出進一步調整。“生涯不僅僅體現在職業道路選擇得是否正確,還應體現在一個人生存的目的和價值,這樣就不會僅僅局限于薪酬高低和壓力大小,更多考慮理想、信念、人生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個人的選擇符合職業的理想和社會的需要。如果家國危難之際,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時,我們當義無反顧,將國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季洪旭說。
基于志向、興趣、潛能選擇“航線”
在高中階段,學生最主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為自己選擇一條怎樣的航線;二是如何在這條航線上,堅定地、執著地走得更遠、更好。
選擇一條怎樣的航線?季洪旭說,為了樹立一個人的遠大志向,這條航線選擇的依據應基于一個人的志向、興趣和優勢潛能,選擇使其相互關聯、協調一致的課程組合。如何基于志向進行選擇?在季洪旭看來,有兩條原則:一是和職業規劃相匹配,要理性看到,如機械工程、土木建筑專業,不選物理,很難學得好,所以要給予學生對應專業的選科匹配指導;二是和高校要求相匹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有不一樣的選科要求,如一些著名高校的金融、心理、法學專業也要求選擇物理,你就得選擇。學生為未來的專業積累了一些知識基礎,在這個領域做了一些探究后,還要進一步選擇對應的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以晉元高級中學為例,學校構建了“因能分層”“因志分類”“因趣分群”的三因課程體系,使得學生選擇與自己志向吻合、興趣關聯、能力匹配的課程組合,形成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鏈。
怎樣在這條航線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提升學習能力,增強學習毅力,嚴格實施時間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融通關聯的學習鏈條,引導學生積極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